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21
王凱平
我們村,地處新絳縣汾南地區的峨嵋嶺北麓,是全縣著名的革命老區村之一。從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我們村里有許多村民義無反顧,追求光明,投身革命工作。其中有十一位村民,在困苦艱險的烽火歲月里,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戰斗,壯烈犧牲。村子里,流傳著許多的革命故事和英烈事跡,代代傳頌,成為教育、激勵廣大村民的紅色精神財富。
早在二三十年前,我就聽村里老年人說起過孫定國和二一二旅,約略曉得孫定國是一位革命英雄人物,二一二旅是一支抗日英雄隊伍,但有關孫定國和二一二旅的詳細情況,知之甚少。這兩年,在參加尋訪、搜集、整理我們村子紅色史料工作過程中,我又多次聽到村中老者提起孫定國和二一二旅這話題。看來,要書寫我村的紅色村史,要書寫晉西南地區的現代革命歷史,必然要寫到孫定國和二一二旅。懷著強烈的求知欲,我翻閱辭書,網上搜索,逐漸對孫定國和二一二旅,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孫定國,山東省乳山縣人,1910年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自幼好學,學業優秀。成年后,1930年在本鄉小學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孫定國痛心國難頻發,痛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行徑,決心投筆從戎,救國救民。1934年,孫定國長途跋涉,從山東半島的黃海之濱,來到黃土高原上的山西省,進入省城太原閻錫山的軍官教導團學兵隊當學兵。1936年春,孫定國任太原成成中學學生集訓隊軍事助教和上尉副官、山西隨營學校訓育教二總隊總隊長。隨著日本侵略者在華北地區屢挑事端步步進犯,威脅到山西安危,閻錫山見風使舵,將一貫的“反共防共”策略,改變為“聯共抗日”。在共產黨人倡議推動下,1936年9月18日,閻錫山成立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自任會長。孫定國首批加入犧盟會,成為重要成員。1936年11月,剛剛從北平草嵐子監獄(北平軍人反省分院)被黨組織營救出獄的共產黨員薄一波等人,肩負重任,回到山西,接辦犧盟會并進行整頓,使該組織成為由中國共產黨實際領導的山西地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群眾團體。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主張和抗日救亡政策,對孫定國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37年7月7日,日軍悍然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在全國軍民要求團結抗戰的強烈呼聲下,國共兩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捐棄前嫌,實現第二次合作,同仇敵愾抗擊日寇。駐在陜北的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境內,抗擊日軍。山西成為全國抗日的主戰場之一。八路軍各部,克服艱難險阻,浴血奮戰,分別在晉東北、晉西北、晉東南創建抗日根據地。晉西南河東地區,因為閻錫山軍政機關退守于此(閻總部駐在吉縣黃河壺口瀑布附近的克難坡)等原因,八路軍沒有在這里創建抗日根據地。
日軍瘋狂入侵山西,在1937年11月攻陷太原后,繼續南侵。閻錫山晉綏軍、國民黨中央軍,軍心渙散,節節敗退。山西各縣的閻錫山政府,大多倉皇撤退,望風而逃。只有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犧盟會領導的山西新軍,敢于阻擊日軍,堅持敵后游擊戰爭,創建起一塊塊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成為山西抗戰的中流砥柱!
1938年春季,日寇侵占晉西南各縣,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共產黨河東特委和由共產黨人領導的犧盟會,積極發動河東地區人民群眾奮起抗日。各縣相繼組建起人民抗日武裝自衛隊、游擊隊,阻擊進犯日軍,保護人民利益,打擊日偽“維持會”和漢奸活動。
隨著河東地區抗日武裝斗爭形勢的發展,在中國共產黨鄉吉特委和犧盟會的領導下,1938年9月,稷山、安邑等縣的抗日自衛隊,合編為“晉綏教導第三總隊”,任命孫定國為總隊長,陳捷第(稷山縣抗日縣長)為政治主任。
盧溝橋事變后,全中國抗日熱情空前高漲。在山西,犧盟會領導創建了主要由廣大愛國青年和學生組成的山西新軍——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作為犧盟會重要干部,孫定國也加入了山西新軍。他隨部隊來到晉西南地區,參加執行肅清新絳、稷山等縣敵軍的任務,很快即展現出其軍事指揮才干。新軍教導第三總隊組建后,追求進步、贊成共產黨革命主張、有抗日愛國熱情和軍事指揮才能的孫定國,成為這支抗日游擊隊軍事指揮員最適合的人選。
有五百多人的教導第三總隊成立后,以稷王山為駐扎腹地,主要活動在河東的“道西汾南”(同蒲鐵道之西,汾河之南)地區。孫定國率領教三總隊,向日本侵略軍主動出擊,展開了游擊戰、伏擊戰、襲擊戰,多次痛殲日寇(如稷山、新絳交界處的陽城溝伏擊戰),粉碎了敵人的一次次“掃蕩”,打擊了日本鬼子的囂張氣焰,鼓舞了河東人民的抗日斗志。孫定國,這響當當的名字,從此銘刻在河東人民心中。
1938年12月,中共黨組織和犧盟會決定,以教三總隊為基礎,將河東地區“道西汾南”各縣抗日自衛隊,統一合編為“政治保衛第一支隊”,支隊長孫定國,政委王成林,政治部主任陳捷第。政治保衛第一支隊升格為旅級部隊,有指戰員三千多人。1939年7月,孫定國等領導的政衛一支隊,升級整編為晉綏新軍二一二旅,實行軍銜制,孫定國擔任少將旅長。全旅共有五千多人,原政衛一支隊所屬九個大隊,被整編為三個團;另外還編有兩個游擊支隊,其中游擊第一支隊,是由王耀臣領導的新絳縣汾南游擊隊組成。這時,在山西境內,閻錫山要控制新軍領導權的企圖逐漸顯露,山西新軍與山西舊軍的矛盾日益激化。孫定國領導的二一二旅,遂展開了針鋒相對的反頑斗爭。
不甘心山西境內日益發展壯大的山西新軍各支部隊為中國共產黨領導,1939年12月,閻錫山頑固軍(舊晉綏軍)在晉西地區對山西新軍發動軍事進攻,企圖消滅新軍。這就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的“晉西事變”。破壞團結抗戰的“晉西事變”,使山西新軍遭受重大損失。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本著“有理,有利,有節”的團結抗戰大方針,給閻頑勢力以有力回擊,妥善處理了這一事件。“晉西事件”中,孫定國反對閻頑勢力分裂活動,態度明確,立場鮮明。遵照八路軍總部的指示,1940年2月,二一二旅等部隊組成“抗日擁閻討逆南路軍”,撤離河東稷王山地區,向東轉移,越過同蒲鐵路,經過幾日艱苦行軍,終于到達太岳根據地的沁源縣,與八路軍三八六旅部隊和新軍決死一縱會師。太岳根據地,是八路軍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一二九師創建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一個區,區主要黨政軍領導人是薄一波、陳賡。從此,整編后的二一二旅,就脫離晉綏軍,納入八路軍序列,成為太岳軍區的三大抗日主力部隊之一。
“晉西事變”后,犧盟會在1940年結束使命停止了工作。1942年5月,太岳軍區實行精兵簡政,取消了新軍二一二旅番號。
參加八路軍后,孫定國于1941年1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八路軍中,孫定國歷任太岳軍區二一二旅旅長,太岳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太岳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五軍分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孫定國曾任太岳兵團后勤司令員、鄂豫陜后方副司令員兼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等職。他積極工作,任勞任怨,身先士卒,英勇善戰,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8年9月,孫定國結束了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被派往后方的馬列學院學習,此后開始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孫定國與楊獻珍、侯維煜等領導中央高級黨校,曾任中央高級黨校黨委委員。孫定國是新中國成立后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專家,寫有多部哲學著作,學術地位很高。20世紀60年代初期,楊獻珍的哲學理論受到康生等人的錯誤批判。這一學術冤案,也連累到光明磊落、肝膽相照的孫定國。由于不堪忍受康生、陳伯達等人的嚴厲批判和人身迫害,孫定國身心交瘁,痛恨絕望,忍無可忍,在1964年憤然投湖自盡,以死抗議,以死明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撥亂反正,平反了“文革”前和“文革”中的一系列冤假錯案。孫定國蒙受的不白之冤得到澄清,得以昭雪。黨為孫定國恢復了名譽,高度贊揚了他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后,我村有三位熱血青年,在1937年到1938年間,先后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自衛隊和游擊隊,走上革命道路。據村里老年人講,這三位青年村民參加的部隊,后來都編入山西新軍二一二旅。這三人中,有一人后來升任八路軍連長,轉戰山東,壯烈犧牲;另外兩人,身經百戰,九死一生,終于迎來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分別在湖北和云南的黨政、軍隊部門工作,為新中國建設奮斗不息,再立新功。
仔細翻閱《新絳縣志》中的“烈士名錄”可知:新絳縣籍的二一二旅指戰員,為國家為人民獻出寶貴生命的就有十多人。其中新絳縣汾南溝西地區著名抗日干部、共產黨員劉培久,“晉西事變”后參加二一二旅,后任該旅政治部鋤奸科科長、保衛科科長,1941年9月在浮山縣佛廟嶺突圍戰中英勇犧牲。
孫定國領導的二一二旅,由河東地區“道西汾南”稷山、安邑、虞鄉、猗氏、萬泉、新絳、聞喜等縣的抗日自衛隊、游擊隊合編而成,絕大多數指戰員都是河東當地愛國抗日的熱血男兒。二一二旅,是河東人民的子弟兵,打鬼子,除漢奸,保家鄉,救國家。二一二旅,在河東地區堅持抗日游擊戰爭兩年多時間,是抗日戰爭前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西南抗日武裝部隊的主力。河東大地,流傳著許許多多二一二旅指戰員不怕犧牲、勇猛頑強、前仆后繼、抗日殺敵的精彩故事……
紅色基因傳續,浩然正氣長存。在河東人民心中,孫定國的英名將永放光彩,二一二旅的抗日故事將永世流傳!
回顧革命史實,心潮激蕩澎湃,欣然賦詩頌贊:
齊魯男兒孫定國,
千里奔走到山西;
投筆從戎赴沙場,
奮勇抗日志不移。
二一二旅英豪多,
河東人民子弟兵;
游擊戰中殺倭寇,
保家救國美名揚。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