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屏幕里,蒲劇走向“大戲臺”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21

記者 游映霞

數字時代的風,正托舉著古老的蒲劇,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7月26日晚,山西衛視“走進大戲臺”欄目演播廳內,燈光璀璨,比往常更添幾分明亮。蒲劇“婉約派”宗師、梅花獎得主、“俊英腔”創始人武俊英,攜門下弟子依次登臺,以拿手好戲與網友面對面交流,讓蒲劇這一傳統藝術在數字媒介中煥發新光彩,展開了一場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精彩對話。

這場以蒲劇傳承為主題的線上直播專場,不僅吸引了眾多網友準時守候,還有許多戲迷來到現場,只為聆聽那穿越時空的古老唱腔。此次線上見面會,是武俊英首次通過直播間與廣大戲迷實時互動。直播的核心,是她獨具一格的“俊英腔”。這一唱腔巧妙融入了氣聲、清音、弱聲等現代演唱技巧,并廣泛吸收多劇種精華,最終形成“吐字清晰、情貫始終、抒情委婉、剛柔并濟、韻味濃郁、優美動聽”的獨特風格。其代表作《送女》《西廂記》《蘇三起解》深深打動無數觀眾,吸引全國各大劇種的藝術家移植上演,讓蒲劇聲腔藝術真正走向了更為寬廣的天地。

面對面,聽“武派”講述心聲

直播啟幕,武俊英著裝素雅,步履輕盈地踏上舞臺。雖已年過古稀,但她眉宇間的靈氣與身段里的韻律,仍透著戲曲人獨有的活力。

“《西廂記》里的崔鶯鶯,怎么演出了女兒家的心事?”看到網友發問,武俊英從角色本身出發細細解讀,“步態很關鍵,步要輕,心要靜,情要準,身段就是活的,才耐看。”直播間里,彈幕瞬間刷屏:“武派藝術真棒”“原汁原味,唱得真好”……實時數據顯示,直播流量正持續攀升。

直播中,戲迷們陸續加入互動,圍繞經典唱段展開熱聊,整個互動環節持續約一個小時。導播間里,工作人員感慨:“大家真愛戲啊,留住他們的,還得是戲曲的真功夫。”

蒲劇唱腔原以高亢豪放見長,如黃鐘大呂震徹耳畔。而武俊英偏要在這“硬”底子上,釀出幾分“柔”來。她把氣聲、清音、弱聲等現代聲樂技巧揉進蒲劇,又借鑒越劇的纏綿、黃梅戲的甘甜,甚至吸收流行歌曲的共鳴方法,慢慢打磨出獨有的“俊英腔”。

現場,武俊英結合自己的藝術生涯,講解了唱腔的五大要素:蜜蜂般的鉆研態度、演唱精準的把握程度、老腔新唱的創新理念、先說再唱的表達邏輯、博采眾長的學習態度,這些都是她在多年實踐中沉淀的寶貴經驗。

直播中,她還分享了多年來與戲迷的感人故事。20世紀80年代,有位軍人不慎受傷,養病期間每日必聽《蘇三起解》。臨終前他囑托戰友,一定要替自己來趟運城,看一場武俊英的《蘇三起解》。后來戰友完成了心愿,更是見到了武俊英本人。每次回憶起這位戰士對蒲劇的牽掛和熱愛,她都動情落淚,“這樣熱愛蒲劇,支持蒲劇事業,真的非常讓人感動”。

有戲迷說“俊英腔”極具感染力,更“貼人心”。在吐字、發聲、氣息的運用上,武俊英有自己的心得:“要用真心來唱。早上練功是雷打不動的,會念些順口溜、道白。借鑒京劇的道白,對蒲劇演出很有幫助,能讓吐字更清晰。我聽了之后就及時借鑒、練習,在吐字、發聲上下足功夫,所以大家常說,聽我的戲,不用字幕也能聽懂。”

教學環節,武俊英重返舞臺,一句《蘇三起解》的“青絲——帶身邊——”出口,清潤婉轉。這便是讓戲迷魂牽夢繞的“俊英腔”。她回憶道,“俊英腔”的起步最早源自一次匯演,當時時間緊張,沒有音樂老師指導,唱腔曲譜尚未完成,只能臨時編排。老師們先給了板式框架,讓她即興演唱。那段時間,她每天把唱詞唱給愛人聽,一句唱腔琢磨兩三個版本,反復對比調整完善,最終核心唱段就這樣在即興打磨之中定型。艱苦條件,反而鍛煉出她隨機應變和參與創腔的能力。

“你聽這‘邊’字,”她指尖輕觸喉部,示范氣息的收放,“悲時用顫音勾著心,收尾卻要輕得像無聲,卻又斷不了。”作曲家高中秋事隔多年,還記得1986年赴省城出演前合作《蘇三起解》時的震撼:“她敢把80多句唱詞連成一段抒情長調,這可是破天荒的奇跡。可她就這么唱了,而且成功了,這段戲后來成了城鄉戲迷中最流行的唱段。”

戲迷間流傳這樣的趣聞:“兩口子吵架,廣播里一放‘青絲帶身邊’,氣就消了,而且笑著和好了。”這玩笑里,藏著“俊英腔”直抵人心的藝術魅力。

變與守,讓蒲韻一脈相承

武俊英的戲緣,始于12歲那年。她拜師蒲劇男旦筱蘭香(田郁文),師傅教她“學戲要活,不能死學”。筱蘭香當年把眉戶戲《表花》融進蒲劇,經王秀蘭傳演,被京劇名家劉長瑜學去成了經典。“創新”的種子,早早就播進武俊英心里。

1986年,改編版《蘇三起解》在“振興山區戲曲青年團調演”開幕式壓軸演出,武俊英一亮相就火了。臺上的蘇三,悲時眼含秋水,剛時風骨凜然,一月內三進省城演出。次年晉京,獲評梅花獎,她用“俊英腔”徹底打破了“蒲劇就是喊戲”的偏見。“武老師能唱出頭發絲的細勁兒。”弟子在直播間里分享,“我就是聽了她的《送女》,一個字起好幾個彎,一頭扎進了蒲劇。”如今,弟子們演唱“俊英腔”,由于嗓音條件的區別,有的添了纏綿,有的融入頓挫,唱出了新的模樣。

“俊英腔能成,是天分加琢磨。”研究蒲劇藝術多年的王思恭說。這位戲曲研究專家,看過太多她的臺下功夫:“她嗓子亮、音域寬,可從不仗著天賦,吐字、行腔、運氣,處處求新。《送女》里初露鋒芒,到《蘇三起解》才算真正立住,1988年梅花獎座談會上,‘俊英腔’才正式有了名分。”在他看來,“俊英腔”不只是一種唱法,“它讓蒲劇的唱腔藝術更加完善,觀眾更多了,成了蒲劇的品牌和名片”。王思恭系統梳理了這一唱腔的五大特點:吐字清、板式巧、情貫注、善創新、講分寸。他指出,武俊英在《蘇三起解》中創造性地運用氣聲、弱聲、清音唱腔,將傳統蒲劇的“硬”與現代聲樂的“柔”融合,這種革新讓蒲劇煥然一新,更讓《蘇三起解》為全國各劇種唱腔變革提供了靈感。

在教學上,武俊英更重“因材施教”:給嗓音亮的弟子加“弱聲”練習,給音色柔的補“底氣功”。讓“俊英腔”既不失老味道,又長新枝芽。唱好蒲劇,離不開苦練,這是武俊英給弟子們的第一課。

武派藝人也常琢磨怎么讓傳統的蒲戲更對年輕人的胃口,“守著根,再添點新意,戲路會更廣”。在蒲劇藝術的傳承之路上,武俊英的弟子們扛起了藝術接力棒,屢創佳績,8人榮獲杏花獎等重要獎項,以自己的藝術實力續寫著蒲劇的精彩。得意門生賈菊蘭斬獲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入選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錄制演員,先后擔任原運城市蒲劇團團長、山西省蒲劇藝術院院長。其間,大力推動劇目創新與人才培養,收獲多項省級榮譽。蘇鵬獲中國戲劇二度紅梅金獎、杏花獎,成為一級演員;李紅莉拿下中國首屆國際小戲藝術節優秀表演獎、中國戲劇紅梅獎金獎,成為二級演員。王苗苗、孫鳳梅、張瑾摘得山西戲劇杏花獎;黃丹獲中國戲劇紅梅獎山西賽區獎及市級賽事銀獎;張萍躋身山西衛視《走進大戲臺》十強,獲河南省戲劇匯演文華獎,還登上星光大道推廣蒲劇。

“新聲代”,與老戲雙向奔赴

“老戲怎么讓年輕人上癮?”直播互動時,網友問題彈出,武俊英說,蒲劇是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的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離不開戲迷朋友的支持和專業演員的堅守。“要有這樣一批喜歡蒲劇的人學習傳承,一句句地學、一代代地傳,再加上自己的發揮,蒲劇才能越來越好。”

“過去唱戲,臺下最多幾百、幾千個觀眾。如今一條短視頻發出去,萬千人都能看見。”武俊英的徒弟韓清娟對此深有感觸。曾是萬榮縣蒲劇團演員的她,后來轉行做起了生意,卻始終放不下心頭的蒲劇。2020年開始,她在抖音上解說戲文、亮嗓演唱,成為日常。“每天都有新老觀眾走進直播間,直播間也是舞臺。觀眾在這里看到蒲劇人刻在骨血里對戲的癡迷,了解蒲劇特色種類,對蒲劇傳承創新具有重要作用。”武俊英覺得,直播間不大,卻能夠讓這份古老藝術的傳播力成倍生長。

傳承路上,越來越多的“新聲代”加入。21歲的臨猗小伙子白聞蒲與蒲劇的緣分始于童年,跟著奶奶看戲的時光,讓蒲劇成了他“離不開的聲音”。如今北漂的他,仍堅持唱武派唱腔。進入梅蘭芳紀念館工作后,多次在公開場合亮嗓,將蒲劇的聲音傳得更響亮。

在戲迷隊伍中,類似的熱忱隨處可見:在新疆工作的支教老師教孩子們唱《蘇三起解》,把蒲劇帶到了大西北,還為孩子們排演,讓他們在課堂上學習演唱;全國各地的戲迷來家中學藝,武俊英自費管食宿,全力支持其研習;弟子張萍是三門峽人,她以自己的癡迷和執著,讓武派藝術成了當地觀眾的最愛;徒弟韓清娟(網名“武派二丫”)每天直播傳藝;另還有不少跨行從業者也心系蒲劇,以抖音為窗口延續著與梆子戲的不解情緣。

武俊英十分注重戲迷隊伍的培養,戲迷們學習的熱情常常讓她感動。“那種好學上進的精神、對戲曲的赤誠熱愛,值得敬佩。”她說,“現在直播間里年輕人多了,我堅信,傳承是雙向的,我們守著戲,他們愛著戲,蒲劇的聲音將會更響亮!”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