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21
□王逸群
公元805年,因參與政治革新失敗,柳宗元被唐憲宗貶官湖南永州。在永州的第三年,這位運城籍文學家非常思念河東故土,于是就寫了一篇賦體文《晉問》,全文共7部分,介紹了山西的山河、金鐵、名馬等資源。其中第六部分運用大量比喻,描寫河東鹽池,辭藻華麗,氣勢恢宏,極盡贊美之情。大意如下:
猗氏(河東)池鹽,是晉地最珍貴的寶物,可以與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相媲美。這種鹽的生成猶如神靈造就,非人力所能達到。站在鹽池邊,放眼望去,只見大大小小的鹽田被縱橫交錯的堤埝分隔,像是一塊塊莊稼地,又像是一畦畦菜園子。水面平廣,波光粼粼,連綿不斷,廣闊無邊。
……
轉瞬之間,百里鹽池已成銀裝素裹的世界。鹽粒明亮密實,似天工鍛璧錘玉。鹽晶快速凝結,如隕石突然墜地明暗相映,其質地晶瑩若碎冰。大的似疊印的玉璧,小的若散落的珍珠;有的如小丘隆起,有的似陶器凹陷。陽光照耀下,鹽晶閃爍如流螢飛舞、閃電劃過,方寸之地便可采得數斗,裝滿整車。
人們將鹽收集起來,堆成高大的鹽山,鹽山潔白晶瑩仿佛昆侖玉峰,又似太白積雪,造化之工,嘆為觀止。之后,又借助驢、騾、牛、馬之力,向西運抵秦隴,向南越過樊鄧,向北到達燕代,向東翻過周宋。家家戶戶都獲得制鹽的利益,百姓得以調和飲食,國家得以平衡軍政稅收。猗氏之鹽與海鹽共濟天下,堪稱造福蒼生的天賜之寶。
如今,在運城中心城區新修的鼓樓上,其東西南北四面所刻的“西入秦隴、南達樊鄧、北極燕代、東逾周宋”16個字,就出自《晉問》。
附原文:
猗氏之鹽,晉寶之大也,人之賴之與谷同,化若神造,非人力也。但至其所,則見溝、塍(chéng)、畦、畹(wǎn)之交錯輪囷(qūn),若稼若圃,敞兮勻勻,渙兮鱗鱗,邐瀰(lǐ mí)紛屬,不知其垠。
……
回眸一瞬,積雪百里。皛皛(xiǎo)冪冪,奮僨離析,鍛圭椎璧,乍似殞星及地,明滅相射,冰裂雹碎,巃嵷(lóng sǒng)增益。大者印累,小者珠剖,涌者如坻(chí),坳者如缶,日晶熠煜,螢駭電走,亙步盈車,方寸數斗。
于是裒斂(póu liǎn)合集,舉而堆之,皓皓乎懸圃之巍巍,皦(jiǎo)乎溔(yǎo)乎,狂山太白之淋漓,駭化變之神奇,卒不可推也。然后驢、騾、牛、馬之運,西出秦隴,南過樊鄧,北極燕代,東逾周宋。家獲作咸之利,人被六氣之用,和鈞兵食,以征以貢。其赍(jī)天下也。與海分功,可謂有濟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