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21
李耀崗
這個夏天沒回萬榮,但心已回去了,回了許多趟,收麥回去了,旱時回去了,下雨回去了,套袋回去了,裝桃回去了……就連網紅老達人的老陳小院開業也回去了。
這說明自己現在幾乎時時與萬榮老家同頻共振,那頭一有風吹草動這頭都知道,況且現在信息網絡這樣發達,各路媒體賬號那樣活躍,芝麻大點事兒都藏不住,只要你真正關心,啥事都瞞不住。有時候,家里人還不知曉的身邊事,遠在天邊的人都聽到了。
就說上次下雨吧。
老家新屋的房子剛開始行檐,還看不出雨勢時,自媒體賬號的視頻冒著雨就發出來了。電話再打回去就不只是吃驚,而是向家里人核實這雨情到底咋樣了。我媽那會兒正看著家里房檐人心不足地抱怨不大不大,這雨該再大些再大些才好。我說,看視頻坡底下城里頭都淹了,還能叫不大?老太太才不管那些,估計心里說城里頭淹了管咱坡上啥事,就照這樣沒死活地再下大點才能治治旱情呢。
再說這個夏天的熱吧。
過去在萬榮老家一說熱,就只想到一個詞——熱死荒天。那時再熱,該在日頭下干的活還是要干的,當然也熱但沒有現在這樣熱得人沒地方躲。過去割麥子,中間休息能在樹底下歇一會,涼風搖著柿樹葉子吹在人身上真美,就覺得是世間最爽快的人了。現在在家里吹電扇都扛不住了,得靠空調轟轟地運行來續命。一聽到老家那頭現在還有人在大熱天的果行子里,套袋、打藥、澆灌、除草……心里就咯噔一下,嘀咕著可要做好防暑防曬防熱射病防心血管病突發呀。果然,有鄉人猝死熱死的消息傳來,一再傳來。一邊大呼憫農,一邊呼吁農民的勞動保障要得到改善,一邊為有人倒在勞作當中滿心悲憫。有的人昨天還好好的,今天就沒了;還有人倒在果樹行子里,人都不知道。
手機里存了許多來自萬榮老家那邊的視頻和照片,有的是家鄉人自己拍的,也有的是從外面回鄉的萬榮人換了一種視角拍的。
有我介紹給縣里的央視柴導拍的榮河鎮周王村,黃河邊上的村子,油桃長得好,村子也漂亮。許多鏡頭滿足了我對家鄉的懷念,也補充了過去記憶的缺失。比如,一輛農用三輪車行駛在村道上,上面拉滿了用布兜裝的油桃,這樣的畫面只一眼就知道是哪里,尤其是那些百衲衣般的布兜子在萬榮叫饃布袋,過去用來裝饃當書包用,現在用來摘桃摘果,結實耐用還不傷果。
有皇甫鄉東杜村馬姐姐拍的系列視頻,她也是自京城退休回鄉的,許多視頻記錄了萬榮農村諸多生活和勞作場景,既是非常寶貴的影像資料,也是對農村變化的全景留存。她是帶著感情和愛戀來做這些事的,像她上次下雨時在雨中拍的《萬榮終于下雨了》,情感、畫面以及鄉鄰反應等細節處理都很到位。也直接促使我即興寫了《萬榮下雨了》一文,回顧了萬榮峨嵋坡上人對水對下雨執著追求的種種心路。
還有我們漢薛鎮剛剛開張的老陳小院的視頻和圖片,包括網紅老陳先前“淘麥記”的視頻號。據說老陳與我還是中學校友,欣賞他的創業精神和他渾身散發的“萬榮味道”,比如,他愛說的“搭掛”等。搞餐飲行業不容易,需要做好多鋪墊,需要搞出特色,還需要有持續性,有市場研判、品質升級、要素更新,等等。侄子一家這兩天剛從大城市驅車回萬榮,當天就帶著八十歲的奶奶去了老陳小院,我保存了他們拍的老陳小院收集的鄉間舊物照片和他們與網紅老陳的合影。
這兩天又看到萬榮攝影家協會公眾號發的一帖,關于“夏日萬榮”攝影比賽的獲獎照片,還有萬榮融媒發的“扮靚最美庭院,共建和美鄉村”關于吳永珍老師家的視頻,下載了一些個人感覺有萬榮特點的代表性照片,有的直接從視頻截圖保存。
如,關于飛云樓的一張照片,李繼旺攝,圖片是云霞映襯下的飛云樓,畫面很美,彩霞與古樓相映,古樸與現實共融。還有,黃河灘涂的種藕人、果樹行里的套袋人、果庫前面的賣桃人等,這些照片都“很萬榮”。記得以前還寫過一篇《過一種很萬榮人的日子》,被縣委宣傳部轉了。為什么要留這些照片,就是因為從這些圖片視頻中獲得的萬榮信息的確“很萬榮”,可給人以來自萬榮的視覺沖擊,足可給遠離家鄉的人以慰藉。
于是,精選了九張圖片,發了一組朋友圈的“九宮格”,每一張都是濃濃的家鄉味,每一張都“很萬榮”。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