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06

河東成語典故園“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雕塑
民間有句歇后語:“獵人打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看似尋常的幾個字,卻藏著中國人際交往中最微妙的處世哲學。它不是是非不分的糊涂,也不是消極避世的怯懦,而是在復雜境遇中保持清醒的彈性智慧。這種智慧的源頭,藏在河東大地流傳千年的舜帝傳說里。
《敦煌變文·舜子變》記載了一段跨越4300年的故事:大舜孝子,生母早亡,繼母不賢,屢次加害卻未能得逞。被逐出家門后,他在歷山耕田,因孝行感天而收成豐饒。在冀州集市糶糧時,偶遇前來糴糧的繼母,他未點破身份,悄悄將糶糧錢塞進糧袋。其父瞽叟因曾加害舜而失明,他深知是兒子大舜,便往集市相認,痛悔從前。舜替父擦干眼淚,以舌尖舐父之眼,竟令瞽叟復明。
《舜子變》:“瞽叟填井自目盲,舜子來歷山耕。將米都甑遞父母,以舌舐眼再還明。”民間傳說延續了這段傳奇:瞽叟復明,舜受禪讓而王天下,善待繼母。而繼母因悔恨哭瞎雙眼,舜再次為她舐眼,剛舐開一目,便遇緊急王事,隨口道:“先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待一會兒再舐。”誰知天子金口玉言,此后無論如何醫治,怎么舐也不管用,繼母只能永遠一眼明一眼暗。
這段典故里藏著古老的處世密碼:瞽叟復明印證“孝感動天”的人力可為,繼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則暗喻“善惡有報”的天道平衡。作惡者需為過錯承擔一定的代價,而寬恕者選擇以有限的包容維持關系的存續。這種智慧在《西游記》中重現——唐僧為祖母舐目復明的情節,正是對這種“留有余地”的處世哲學的遙遠呼應。
生活中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從來不是簡單的妥協。鄰里間偶有的口角摩擦,同事間無意的言語冒犯,家人間難改的小習慣,若事事較真,反倒讓關系陷入僵局。就像工匠雕琢玉器,既要看清紋路瑕疵,也要懂得留白的分寸。明代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這里的“包容”,正是“閉一只眼”的豁達,而“茹納”的前提,是“睜一只眼”的清醒。
這種智慧在現代社會依然十分受用。家庭里,對長輩的固執不必強行糾正,尊重比講道理更重要;職場中,對同事偶爾的疏漏不必揪著不放,給人臺階恰是給自己余地;社交時,對他人的生活選擇不必苛責評判,分寸感是最珍貴的善意。就像園丁修剪果樹,既要剪除病枝,也要保留那些雖不完美卻仍能結果的枝條。
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智慧,始終有不可逾越的邊界。對于原則性的是非對錯,對于觸及底線的善惡抉擇,絕不能含糊退讓。舜帝寬恕繼母的過錯,卻從未縱容其惡行;典故保留繼母“一眼失明”的狀態,正是以含蓄的方式警示后人:包容不等于縱容,寬恕不等于遺忘。在利益誘惑面前堅守本心,在不公不義面前挺身而出,這恰是“睜一只眼”的清醒所在。
回望舜帝的故事,“睜一只眼”是明辨是非的通透,“閉一只眼”是體諒人性的寬厚。前者是堅守底線的定力,后者是靈活處世的彈性。人生在世,若事事睜大眼睛,難免被瑣事消耗;若處處閉眼盲從,又會在混沌中迷失。真正的豁達,是在清醒中保持包容,在原則里留有余地。就像古畫的留白,不是未完成的缺憾,而是給觀者留足想象的空間。
從河東大地的古老傳說,到市井生活的煙火日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的智慧提醒著我們:與人相處,既要看得見是非曲直,也要容得下世間不完美。這份智慧,是寫給每個普通人的生存哲學——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選擇溫柔以待,在堅守本心時懂得與世界和解。這或許就是中華文明最動人的韌性:既不苛責他人,也不放任自己,在剛與柔、醒與容之間,尋得最從容的處世之道。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