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8-06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當人們把目光投向那些從抗戰烽火中走來的老兵時,遺憾地發現,他們的身影隨著時光的流逝,已經漸行漸遠,越來越少。
而在運城,有這樣一個人,用一年多的時間,走遍全市13縣(市、區),拍攝樣片近1000個小時,記錄下了400余位耄耋老兵的身影及他們講述的崢嶸故事。他們中,參加過抗日戰爭的有近20人。
這珍貴的光影記錄,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特殊的時代檔案,記下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和精神光芒。
8月3日,記者采訪了這位普通又不普通的農民導演——郭宏偉。

鄉村少年 勇敢追夢
1974年6月,郭宏偉出生于鹽湖區上郭鄉路家莊村一個普通的農家。家中有1個哥哥、3個姐姐的他,從小就備受家人愛寵。農家生活的艱辛,并沒有阻擋他的熱愛。他從小就喜歡穿軍裝的解放軍叔叔,喜歡各種表演,校園里的各種節目中都有他活潑的身影。
1993年,從康杰中學畢業后,因為條件限制,他與軍營失之交臂。熱愛藝術的他,決定先學烹飪,然后去北京邊打工邊學藝。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他先在北京站附近一家小飯店打工,一次因為身體極度疲勞,站在油鍋前竟然打起了盹。爐火上的油溫急速上升,引發了一場火災。
第一份工作泡了湯,他回到故鄉。不服輸的他一個月后再度北上,通過老鄉介紹,到了另一家飯店打工。后來,他又進入運城駐京辦事處餐廳就職。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他影視學習中的恩師、西安電影制片廠的著名導演楊鳳良。楊鳳良曾在電影《紅高粱》中任副導演和歌曲作詞,他的家國情懷與視角潛移默化影響了郭宏偉。
楊鳳良導演對質樸勤勞又誠實善良的郭宏偉很欣賞,常常帶他參加各種影視劇拍攝。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郭宏偉漸漸對影視的常識和實踐有了自己的心得。多年中,他自己寫劇本,自己導演,先后作為主創人員拍攝了《河東師情》《蘋果夢》《黃河鼓韻情》等多部電影作品。
拍攝之路 百轉千回
2023年,朋友建議他把萬榮縣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拍下來,用光影講述老兵故事。拍攝過程中,一次又一次被感動的郭宏偉,萌發了把運城市所有健在的,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拍攝一遍的想法。然而,對于一個沒有足夠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農民導演來說,這樣浩大的拍攝工程,談何容易?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你發自內心地想做,而且確定你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就一定能夠做成。郭宏偉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驗證了這句話的正確。
從零起步,郭宏偉開始了他的老兵拍攝工作。
因為多年在北京從事影視導演工作,又是一位社會新階層代表人士,郭宏偉在幾年前便被運城市政協吸納為政協委員。在政協第五屆委員會中,他又被選為政協常委。這,可能是他目前在運城唯一的社會身份。
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市委老干部局找到全市的老兵名單,定出詳細的拍攝計劃和路線,通過各縣(市、區)政協協調縣(市、區)委宣傳部、統戰部,由各個縣(市、區)委宣傳部安排本縣(市、區)融媒體中心,再由各縣(市、區)委老干部局和退役軍人事務局配合,郭宏偉開始了宏大的拍攝。
炎夏酷暑、寒冬臘月,天氣不是問題,郭宏偉面對的還有各配合單位的時間、人力,各老兵家屬的態度與情緒。
“只要能夠把老兵的故事和精神拍下來,任何困難都不在話下。”他說。
老兵們大多已經90多歲,有的精神尚好,有的卻狀態欠佳。老人講不了,郭宏偉就請子女們講,盡最大可能留住珍貴的記憶和現實影像。
一年多時間里,郭宏偉拍攝完了運城全市400多位老兵的故事。他激動過、開心過,流過汗,也流過淚……一年多拍攝下來,他覺得自己像變了個人,內心充滿了對老兵的熱愛,有對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還有對現實幸福生活和祖國人民的無比熱愛。聽老兵的故事是精神洗禮,更是風骨重塑,因為那一段段充滿硝煙炮火的慘烈歷史,一個個視死如歸、許身以國的壯烈故事,讓他的小我得到了錘煉,大我獲得了成長。

崢嶸往事 撼人心魄
郭宏偉記得,絳縣一位名叫孫連成的抗戰老兵,在抗日戰爭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叔父是一位地下黨員,被日本人殺害后,頭掛在城門上,慘不忍睹。當年僅有十幾歲的他,為了保家衛國,更為了替叔父報仇,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那是怎樣的入黨啊?一間漆黑的屋子,兩個介紹人帶他宣誓。為了保密,他看不見介紹人的臉。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被捕后受不了酷刑,出賣黨員和組織。那是怎樣的入黨啊?向著救國救民的光明而行,向著隨時可能掉腦袋的死亡而生!被日本鬼子百般欺凌的中國人,為了趕走侵略者,不做亡國奴,靠著鐮刀與斧頭,開始了英勇不屈的偉大抗爭。
郭宏偉的心被震撼了,他緊緊握著孫老的手,感受著他的脈搏和火熱的心跳。他覺得自己心中的愛國之情也在燃燒。
郭宏偉還記得,鹽湖區一位名叫郝云雷的抗戰老兵,當年為了給日本鬼子的碉堡貼上抗日標語,曾突破了5道防線:第一道是值班站崗的偽軍,第二道是層層樹枝堆起的樹墻,第三道是鐵絲與電網,第四道是一圈1米多深的干河道,第五道是碉堡四面架起的機槍。他懷揣一把割麥的鐮刀,躲過偽軍,劈開樹枝,撥開電網,爬過河道,趁著碉堡上的哨兵不注意,剛貼了一張“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忽然聽到碉堡上邊有咳嗽聲,緊接著槍聲四起。他趕緊用磚頭將第二張標語“日本滾出中國去!”壓在碉堡下邊,飛快撤退。
離開碉堡后,他沒有回家,而是跑到了5公里外的姐姐家,在那里躲了十幾天,待風聲過后才回到自己家。而那天晚上,碉堡上的日本鬼子帶著狼狗在他們村搜尋了一晚上,始終沒有找到貼標語的人,悻悻離去。
那一次,郭宏偉明白了,對外來侵略者,表示不屈服,有多種方式。在敵人的鼻子底下貼出我們的標語,喊出我們的口號,也需要以命相拼。
還是這位名叫郝云雷的老兵,郭宏偉采訪他時,已97歲。現場,他為郭宏偉背誦了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700多字的篇幅,老人中間僅稍作了兩次停頓,便完整地背了下來。他不僅自己背,而且還讓兒孫們背,誰要能背下來,他就會有獎勵。老人以這篇文章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也讓孩子們代代相傳。郭宏偉說,他見到過種種家風傳承,而以《為人民服務》為藍本的家風教育,他是第一次見到,也第一次見證了老兵思想的力量、方向的力量。
在芮城,郭宏偉采訪到了90多歲的老兵任其昌。老人每天壓腿鍛煉、騎自行車,收麥時還親自在麥場里掄木锨揚麥。孩子們不讓他干活,他說,這么好的社會,這么好的時代,能干活,為什么不干活?難道這麥場比戰場還艱險?老人的氣壯山河,讓郭宏偉看到了革命前輩的精氣神。

王玉云是郭宏偉拍攝的一位女抗戰老兵,十幾歲時就在家鄉擔任婦女隊長,帶頭給我地下黨做軍鞋、送糧食。與地下黨員李興華結婚后,她來到了運城。抗戰中,她失去了兩個孩子。一個孩子1歲多時,她與同志們躲在山下,這時,敵人從附近經過。孩子忽然哭了起來,為了其他同志的安全,她將孩子緊緊捂在懷里。敵人走遠了,孩子卻奄奄一息,幾天后離開了人世。另一個孩子將要出生時,她正為我抗日部隊做后勤保障工作,一次勞累過度,造成了胎死腹中……
郭宏偉從她這里知道了,革命前輩們為祖國和人民的奉獻從來不是口號,而是一種時刻就在眼前的生死考驗。
“平陸不平溝三千”,郭宏偉在平陸拍攝的過程最為順利,是因為抗戰期間,這里的山溝中,發生過多場激烈的戰斗,如今建有兩個大型的烈士陵園。拍攝杜馬烈士陵園時是那年7月的一個中午,驕陽似火,陪同他拍攝的平陸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趙素娜,是一位年輕的女干部。她站在陵園中,平靜地介紹著當年她與同事們為烈士遷葬遺骸的往事。頭上直冒冷汗的郭宏偉禁不住問:“撿遺骨時,難道你就不害怕嗎?”趙素娜說:“他們是我們的親人,是為保護我們的家鄉壯烈犧牲的英雄,我為什么害怕?跟他們在一起,我們應該感到安心和踏實呀!”
那一刻,郭宏偉懂得了什么叫偉大的信仰,什么叫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抗戰精神 薪火相傳
郭宏偉告訴記者,前不久,他在市政協和幾個單位進行了老兵故事宣講,大家的反響非常熱烈,都認為這些珍貴的紅色歷史細節,對人們心靈的觸動更深刻。
最近,運城市檔案館委托他將拍攝的所有老兵故事,整理成文字材料。市檔案館將把這些材料,作為革命檔案珍藏、傳承。
在郭宏偉的心中,還有一份更宏大的構想。他想把拍攝到的所有老兵故事,剪輯成精彩的視頻,把老兵們的照片做成照片墻,把老兵們收藏的革命時期物品征集起來,陳列出去,讓后來者通過視頻、照片、物件,清晰地看見歷史,感受祖國被侵略時,我黨的領導和犧牲,人民的不屈抗爭;讓后來者記住戰爭中不屈服的人,正是他們的付出,保護了青山綠水,換回了幸福安寧。
兩年多過去了,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運城,有近40位老兵與世長辭。而郭宏偉拍攝的400余位老兵的英勇故事,留住了烽火中走來的鏗鏘身影與面孔。這,是對那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的莊嚴回望,更是對偉大抗戰精神的繼承與弘揚!
(記者 張建群 王捷 楊穎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