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05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雖然脫下了軍裝,卻永遠是一名軍人,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抗戰老兵!戎裝已退幾十載,軍人作風依然在。
他們奉獻了熱血與青春,成就了今天的和平與繁榮。
山河為碑,歷史為證。當年奮力抵御外辱的老兵已不再年輕,進入人生暮年,但仍深刻銘記著那段烽火歲月,仍胸懷保家衛國之情。

王步霄,1924年生,聞喜縣禮元鎮北村人。中共黨員,1943年3月參加八路軍。

馬留德,1942年3月參軍,參加抗日戰斗。圖為孫女馬改麗在照顧爺爺。
他們曾用手中的光,點亮民族解放之光,維護了世界和平。年輕時的選擇,成為了奉守一生的信仰。
致敬老兵!歲月帶走青春,鐵骨依舊錚錚,他們敬禮的手已無法伸展,但眼神里有一種信仰。他們是模范,是榜樣,是英雄!

王俊英(張起交烈士遺孀)102歲生日宴。

晉加才,1929年生,1945年參加革命,擔任小學教師。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抗戰老兵,曾以熱血踐行誓言。在光榮退役后,同樣也在各自的崗位上熠熠生輝。每一位老兵背后的故事都展現了中國軍人自強不息、默默奉獻的精神。
一套軍裝,承載著跨越時空的敬意;一份關懷,延續著軍民同心的溫暖。

王瑞生,1928年生,平陸縣圣人澗鎮茅津村人。1945年1月參加革命,抗日戰士。
多年來,我市通過不斷努力使老戰士在生活、醫療、集中供養等方面得到了較好的保障,使老戰士更有幸福感、榮譽感、獲得感。全市堅持不懈組織關愛老兵活動,用心用情弘揚和繼承愛國擁軍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文化,構建和諧、文明社會。

雷景華,男,1934年4月出生,鹽湖區上王鄉牛莊村人,1944年參加稷麓縣抗日民主政府游擊隊。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市實現了“省級雙擁模范城”四連冠、“全國雙擁模范城”四連冠;全省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現場會、就業創業現場會先后在我市召開;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榮獲全國“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先進單位”稱號;2023年,我市代表山西接受中央退役軍人工作綜合督查并得到充分肯定。
長期以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主動上門服務,保障老兵醫療待遇,尊崇關愛參戰老兵,悉心照料,讓老兵切實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懷與溫暖。

李國忱,1930年生,1945年8月參加冀東兵工廠工作,隸屬于冀熱遼軍區。

姚孝先,1925年生,山西沁縣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安澤五區村武委會主任。圖為姚禾苗在照顧父親姚孝先。
我市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所屬的光榮院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老戰士集中供養,保障了他們的生活得到悉心照料。同時,我市還結合優撫對象年度確認、省榮軍醫院來運巡檢等工作,組織老戰士進行免費體檢,開展送藥送醫服務。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都銘記著一段不朽的歷史;每一聲嘹亮的號角,都回響著先輩們的英勇與堅持。今天,我們站在和平的陽光下,心中滿懷敬意,向所有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敬禮!

劉勛申,1930年生,1945年4月參軍,曾任八路軍55團戰士。圖為兒子劉安慶推著劉勛申在戶外活動。
記者 閆 鑫 攝

楊四子,1929年生。河津市趙家莊街道辦樊家莊村人。1944年7月參加八路軍。
你們,是風雨中的磐石,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民族的脊梁;你們,是暗夜中的星辰,以堅定的信念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是你們用青春和熱血捍衛了國家的尊嚴與安寧,鑄就了今日國家的繁榮昌盛。

薛文華,1932年生,1944年參加八路軍。
歲月悠悠,或許你們的身影已不再挺拔,但那份堅韌不拔,卻如同璀璨星光,永遠照亮著后來者的心靈。你們的故事,是勇氣與犧牲的贊歌,是忠誠與擔當的詩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致敬老兵!愿你們晚年幸福安康,愿那份不朽的榮光,永遠照耀著這片土地。歷史定不會忘記,人民將永遠銘記!

張貫云,1930年出生,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4月參加八路軍。
本報記者 馮革才 文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