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8-05
2015年9月1日(農歷七月十九)上午11時40分,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今年,是父親離開后的第十個年頭。十年來,父親的音容笑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他走過的一生早已深深鐫刻在我的記憶中。
父親1931年1月20日(農歷庚午年臘月初二),出生于山西省沁水縣舜王坪腳下上川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父親7歲那年,我的奶奶病故了。童年的父親,為了活命,隨著我爺爺去翼城縣劉家渠北神峪深山燒木炭為生。他們晚上睡在石洞里,身下鋪的是樹葉,蓋的是破被子。爺爺怕兒子凍著,常常把他摟在懷里。
1943年農歷四月十五,日本鬼子大肆掃蕩了我的家鄉,實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殘忍地殺害了我的爺爺、大媽和年僅3歲的表哥。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找回了帶領民兵在外打游擊、任村委會主任的哥哥,和鄉親們一起,將三位親人掩埋在了三口水缸之下(家里窮得連一張席子都沒有)。失去雙親的父親成了孤兒。
父親14歲那年,村里來了個叫王德山的老師(后來才知道,王老師是地下黨員),動員他去上學。當時,家里窮得都揭不開鍋,哪有錢去讀書。老師就讓父親和他吃住在一起,親自教他學習,并保送他去沁南蒲泓高小上學。學校見他家境貧寒,還給發了糧食補貼。當年,正是這位老師的幫助,父親才得以在學校半耕半讀,繼續讀書,也成就了日后的自己。
我的家鄉是革命老區,1947年村里實行了土地改革,我們家分到了15畝土地、8間房屋,窮苦農民翻身做了主人。
1947年秋天,學校推薦歷史清白、個人思想進步的一批優秀青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通訊部隊,父親即在其中。在太岳軍區十九軍分區后,他被分到了軍分區司令部直屬機關的電話局二排六班,正式成為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父親是一名話務兵,先后任架線員和電話員,還參與了解放臨汾的戰役。電話兵的任務是架橋架線、排除障礙,時刻保持部隊的指揮線路暢通。臨汾戰役結束后,父親被調往新建的浮山縣電話支局。在艱苦的環境下,他多次主動報名參加并完成了任務,榮立三等功,受到太岳軍區的獎勵。
1949年11月3日,在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也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父親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幾十年,父親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始終牢記入黨誓詞,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950年5月20日部隊整編,父親轉業到翼城縣一區人民政府,任財政助理員,后任區委宣傳干事。同年6月至1956年2月,任縣委組織部干事、干部組副組長(副局級)。1956年3月,父親調往晉南地委組織部,任干事(行政18級,副縣級待遇)。1961年7月,調往襄汾縣委,先后任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縣委副書記。1970年4月,父親調往運城地委,任地區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行政辦公室副主任、主任,辦事組副組長,地委副秘書長等。1975年8月任地委組織部副部長,兼任地直機關黨委書記,兼第一任地委老干部局局長。1992年超期“服役”一年后離休。
父親對工作從來都是認真負責、一絲不茍,有較強的主人翁精神。1970年4月,父親參與籌建運城地委。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臨汾和運城兩地分署時各單位分家。父親說,這件事比較麻煩,也比較具體。父親每天奔波于各個單位,協調溝通,登記造冊,合理分配,幾個月都沒有回過家。通過不懈的努力,兩地最終圓滿完成分署工作。后來,我在運城好多單位看見有臨汾地委和臨汾各單位字樣的辦公用品時,心里都有一種別樣的感覺,我知道,這是父親當時歷盡千辛萬苦換來的,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父親才能體會到。
父親在工作中堅持原則,公道正派,是最優秀的組工干部。父親于20世紀50年代初轉業到地方后,基本上大部分時間都在組織部門工作。我很佩服父親的記憶力和責任心,他對晉南地區各縣的領導干部了如指掌,包括每個人的出生年月、屬相、工作時間、任職時間以及其他很多細節問題。所以,對干部的提拔任職,父親最有發言權。他堅持任人唯賢,他注重干部的人品,對擬任干部的優缺點,都考察得很到位。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很多組工干部應有的學識水平,學到了組工干部應具備的才能,都受益終生。
父親平易近人、與人為善,是一個有博大胸懷的貼心人。父親一生有好多朋友,有老戰友、老同事、老鄉,有老年人,也有年輕人。父親對他們一視同仁,從不擺架子,和他們聊工作,也聊家常。老朋友們經常來家里看望他,父親總是很熱情地接待,那份濃濃的深厚情誼,是非親人而勝似親人的情誼。
父親廢寢忘食、起早貪黑,以一個共產黨人的忠誠和高度的革命事業心和責任感,使全區的老干部工作,在開拓和創新中一步一個腳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84年,組織上決定,由時任地委組織部副部長的父親,兼第一任地委老干部局局長,也是即將完成自己工作里程碑的最后一站。父親常說,我沒有什么選擇,老干部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可以說,父親在老干部工作上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和愛心,他平時特別注重理論學習,充實自己的思想。父親涉獵很廣,政治、歷史、哲學以及老年心理學、教育學、醫療保健等,凡是有關老干部工作的書籍他都看。父親離休后,仍以一個老共產黨員對黨的一片赤誠,編纂完由他擔任主編的運城地區老干部工作《十年探索與實踐》(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父親步履匆匆,默默奉獻,用他的全部心血,給《運城地區組織史》編印工作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編寫組織史是運城地區黨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運城地區黨的建設的一項巨大的歷史工程。1992年正當編纂工作進入沖刺階段時,父親超期服役,即將離休。他作為副組長兼總編輯,從組織編寫隊伍到落實經費,從收集整理資料到最后審閱定稿,無論巨細,事必躬親,站好了最后一班崗。浩浩十五卷,洋洋八百萬字,歷經八個春秋,1994年秋天,運城地區黨的組織史終于編纂完畢,付梓出版。望著這筆留給河東大地后代子孫的寶貴財富,聞著陣陣油墨香味,父親如釋重負,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父親矢志不渝,余熱生輝,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全國離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重視老年工作領導者功勛獎”“全省離退休先進個人”“全省培養教育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全省離退休先進個人”“全省組織史資料征編先進工作者”“全區老年體協十大功臣”“端正黨風工作三等獎”“老有所為奉獻獎”“十佳余熱生輝黨員”等一系列榮譽,都是他人生晚歲的生動注腳。
父親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日復一日的平凡中,付出了他的全部。
閆建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