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時間:2025-06-04
近年來,在一系列強有力舉措下,耕地保護和建設形勢發生了喜人變化。從數量看,全國耕地總量連續3年凈增加。從布局看,持續多年的耕地“南減北增”轉為“南北雙增”。從質量看,耕地地力下降趨勢得到遏制。但是,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考慮到一段時期內糧食需求還會持續增加,耕地保護面臨的矛盾和挑戰依然突出。今后要繼續堅持系統觀念和問題導向。
系統觀念,就是要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推進。耕地保護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數量、質量、生態三個維度。繼續通過規劃管控、用途管制、標準控制等政策措施,嚴控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強化占補平衡管理,確保占一畝補一畝,做到補足補優,堅決守住耕地紅線;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合理調入適合耕種的優質土地,有序調出不穩定耕地,進一步增加優質耕地的比例;統籌耕地保護和鄉村生態治理,把耕地放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層面來系統治理,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沙則沙。
問題導向,就是要完善健全耕地保護激勵機制。國家要糧食,地方要發展,農民要收益。確保農民收益,是耕地保護的重要一環,要真正做到讓保護耕地的地方不吃虧、讓保護耕地的農民得實惠。近年來,由于人工成本和服務費用持續增長,種糧利潤空間不斷壓縮。落實良田糧用,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按照“誰保護、誰受益”原則,對處于耕種狀態的耕地進行精準補貼。加強撂荒地治理,通過代種代耕等方式,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在存量問題治理時,也要充分考慮農民利益,不搞簡單“一刀切”。 (摘編自《經濟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