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5-30
□王思恭

“蒲劇泰斗”是原文化部部長賀敬之為蒲劇大師閻逢春的題詞。截至目前,享此殊榮者唯閻大師一人。
藝術家的藝術地位,是由其本人所做的藝術貢獻所決定的。作為創新型藝術家,閻逢春鍥而不舍的藝術追求,勇于創新的藝術理念,爐火純青的表演藝術,久演不衰的傳世經典,對蒲劇事業和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多元文化和高科技文化傳播的影響,使戲曲藝術面臨嚴峻挑戰。回眸閻逢春藝術創新的歷程,學習、借鑒他的寶貴經驗,具有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堅持創新
閻逢春乳名代蓉,原籍鹽湖區西姚村,出生于梨園世家。抗日戰爭爆發后,與大批蒲劇藝人過河跨省,在西安《晉風社》等蒲劇班社獻藝,曾因嗓子絕音而離開蒲劇舞臺。困境之中,在社會賢達、著名蒲劇社會活動家李逸僧先生的支持鼓勵下,鍥而不舍、刻苦練功,終于練出了“復”音,以真假嗓音相結合的獨特唱法,走出了自己的藝術之路。更重要的是他苦練特技,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寫意性、虛擬性為主要特征的蒲劇特技髯口功、鞭子功、梢子功、靴子功等絕活練得出神入化。而他創造的“翅子功”,則是對戲曲藝術的特殊貢獻。
在此之前,蒲劇須生對翅子的運用多是思考問題時搖頭晃腦、翅子亂動;曹福海先生曾對翅子功表演進行過探索。閻逢春創造的翅子功以單甩、雙甩、旋甩等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精彩表演傾倒戲迷。后來,又在《周仁回府》中首創了準確無誤、一步到位的“踢帽上頭”;在《殺驛》《舍飯》中,首創了劇中人經過慎重思考即將做出決定時,背向觀眾,在鼓板和小鑼“呆、呆、呆”三聲伴奏中,右邊翅子和著打擊樂點干凈利落地“點三下”絕技,將劇中人此時此刻的復雜心情表達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堪稱神來之筆。
1938年,閻逢春以《殺驛》《周仁獻嫂》等劇目重登舞臺,轟動古都西安,觀眾一票難求。秦腔幾大班社同類劇目因而停演。閻逢春重新煥發藝術生命,李逸僧先生干脆為代蓉改名“閻逢春”,取“枯木逢春”之意。
重上舞臺之后,閻逢春一邊堅持演出,一邊繼續藝術創新。他在《出棠邑》中扮演伍員創造的“推盔”“撣劍”“上馬”三絕;《火焰駒·販馬》中艾謙精彩的臺步、身段、鞭子功、靴子功、“探海”“顫眼”等技巧備受推崇,成為每處必演的代表作,蒲劇生角和各大劇種演員爭相學習模仿。此時,閻派藝術已然形成,漸成蒲劇品牌,風生水起,譽滿梨園。
技不離戲
閻派藝術最大特點是始終堅持“技不離戲”的創作原則。閻逢春舞臺演出的一招一式、特技絕活、均巧妙地融入劇中人內心活動的形體外化之中,分寸把握精準到位,恰到好處,絕不脫離劇情和人物賣弄技巧、嘩眾取寵。在《周仁哭墳》中,閻逢春扮演的周仁融情入戲,舍妻救嫂,全忠全義,卻遭屈打,奔向妻子墓前傾訴冤屈時,在節奏強烈的伴奏中踉蹌上場,抖殼、甩發、雙飛跪、刨墳一系列特技表演,營造了悲愴的藝術氛圍。之后的核心唱段催人淚下,劇場抽泣之聲此起彼伏。
閻逢春藝術生涯中能戲甚多,須生、老生、小生的戲皆能應工,傳統戲、現代戲皆有亮點,是一位戲戲有創造,出出皆經典的創新型表演大師。他主演的古裝戲無論大角、小角、主角、配角,均能帶給觀眾意料之外的藝術享受。他在《白蛇傳》一劇《游西湖》中扮演劃船的老艄公,臺詞沒幾句,戲份也不重,他卻將風大浪急、頂風冒雨行船的情景表達得形神兼備,深受觀眾歡迎,展示了擅演各類人物的深厚功力。在現代戲《小二黑結婚》中,蒲劇宗師王秀蘭飾小芹,蒲劇“趙麗蓉”秦翠蘭飾三仙姑,閻逢春飾二諸葛,李安華飾小二黑的豪華陣容,引起觀眾先睹為快的強烈期待。閻逢春頭戴瓜皮帽,上穿對襟馬褂,下著只有褲腿和褲腰的“棉褲套”,內穿老式夾褲,帶一副沒有鏡片的黑色老式眼鏡框,這一別出心裁的裝扮,準確烘托了人物性格,出場就贏得滿堂彩,《小二黑結婚》一劇的藝術觀賞性也就無需贅言了。
博采眾長
藝術本就相通,相互學習借鑒,才能進步提高。這一點,閻逢春做得尤其出色,他在繼承前輩表演藝術的同時,特別注意學習借鑒同時代演員的長處,他在吐字發聲方面借鑒著名青衣筱艷秋(馮安榮),“按、點、頓、拉、拖、甩、閃、放”八字訣,眼神運用借鑒著名花旦孫廣盛,身段和打擊樂的運用借鑒著名二凈楊李敬和生角彭福魁,而他那韻味獨特的慢板“三倒腔”,則繼承其父、名須生閻金環。在蒲劇界廣納博采、兼收并蓄的同時,閻逢春很重視學習借鑒,并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薛剛反朝·徐策跑城》。
在《薛剛反朝》的前身《歸宗圖》一劇中,《跑城》本是一折沒有多少實質內容的過場戲。而京劇大師周信芳演出的《跑城》內涵豐富,表演風格穩重大方,閻逢春觀摩學習之后深受啟發,觸發藝術靈感,與專業人員密切合作,并直接參與創腔和表演設計。新版《徐策跑城》從三方面出了新:一是劇情結構增加敘述往事和抒發喜悅心情的大版唱腔,使劇情更加豐滿;二是唱腔安排打破傳統,前所未有地采用了“小流水”“站字句”“頂本”“介板”大起大落、跳躍式的板式結構;三是表演方面將髯口功、水袖功、靴子功、臺步、身段,尤其是他首創的相帽翅子功,以載歌載舞、神采飛揚的表演,將蒲劇特技深化人物塑造的藝術功能發揮到極致,成功塑造了忠臣徐策舍子全義、除奸保國的形象。極度興奮之中,徐策不慎絆倒的表演,轟動全場,達到全劇的最高潮。
1958年5月,周信芳在西安觀摩了閻逢春的《徐策跑城》之后,大加贊賞。1959年安排弟子何新濤專程到晉南蒲劇一團向閻逢春學藝取經,在梨園傳為佳話。之后,各大劇種的《徐策跑城》多數移植或借鑒了閻逢春演出版本。
精心授藝
多次進京獻藝、全國巡回演出及蒲劇藝術片《竇娥冤》全國熱播等,使閻逢春藝術流派得到業界和城鄉觀眾高度評價。蒲劇界眾多生角演員或正式投師,或主動模仿,形成閻派藝術無處不在的藝術現象。早年影響較大的閻派傳人有張保、宋東元、王水玲、陳章管、劉望義、張尚禮等。張尚禮和第三代藝術家郭澤民在繼承翅子功表演的基礎上,創造了相帽翅異向轉動特技,成為繼承發展的典范。
閻逢春的表演藝術和代表劇目,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戲曲演員。各大劇種慕名投師學藝的不勝枚舉。1962年5月,受山西省文化局、省劇協邀請,閻逢春專程赴太原為省晉劇院、太原市晉劇院等十幾個院團演員及各大劇種演員傳授翅子功、髯口功表演技巧。
閆逢春創新表演藝術,對蒲劇乃至整個戲曲事業的繁榮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他精心打造的代表作是觀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傳承閻派藝術,一是傳承其精湛技藝,二是傳承其創新精神,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為繁榮蒲劇藝術,創新舞臺表達,認真總結閻逢春先生的藝術創新經驗,“學其技,承其藝、傳其神”是新時代蒲劇演員肩負的光榮使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