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5-28
□楊穎琦
當一縷麥香在口腔中彌漫,當質樸的歌詞化作游子舌尖上的鄉愁……近期,由運城市詩人、作家劉鎖愛女士作詞的歌曲《運城餅子香》,就像一顆石子,在線上線下泛起層層漣漪,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它以餅為媒,以歌為引,用音樂語言為我們編織出一幅充滿煙火氣和深厚感情的家鄉畫卷。
運城,這片被黃河水滋養的黃土地,自古便被稱為“河東糧倉”。黃土高原的厚重與黃河水的靈動在此交融,孕育出源遠流長的面食文化;蒲劇,作為流行于河東地區的古老劇種之一,其高亢激昂的唱腔恰似這片土地上人們高昂的精神氣,綿延不絕。詞作者劉鎖愛、曲作者王巖與演唱者孔向東將這份運城精神與現代音樂語言相結合,創作出這首膾炙人口的《運城餅子香》。
值得一提的是,創作者在構思這首歌時,并沒有局限于傳統民歌的敘事模式,而是大膽以蒲劇曲牌“米紅仁”為基調,特別是蒲劇特有的拖腔設計,在旋律起來的那一刻瞬間暈染出獨屬于運城的味道。
整首曲子既保留了蒲劇的韻味,又巧妙融入現代流行音樂的節拍框架,使整首歌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達成微妙的平衡。主歌部分舒緩的鋼琴伴奏與副歌部分電吉他的加入,形成了一種情緒上的遞進關系——從平靜的講述到熱烈的贊美,再到高潮處的自豪感宣泄。這種半音上行的轉調手法,瞬間將情感推向頂點,也讓聽眾在聽歌的一瞬間,能感受到從土地深處升起的文化自信。
而回到歌詞部分,同樣讓人意猶未盡:
“河東自古天下糧倉,遍地麥子翻金浪。”開篇這句歌詞,寥寥幾句,就將一幅河東農耕圖景濃縮于方寸之間,讓即使是從未踏足河東大地的聽眾,也能跟著歌詞在心中構建出這片土地的輪廓。這里的“金浪”并不是單純的視覺描寫,而是對土地豐收的禮贊,對黃河文明的回溯。
“老爸拿起了搟面杖,叮叮當當案板響;老媽燃起了燒餅爐,一日三餐灶火旺。”這句歌詞的魅力在于,它將餅子的制作過程融入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搟面杖與案板的碰撞聲、火爐中木柴燃燒時的噼啪作響,這些細微的聲響被文字捕捉,化作音樂中的節奏背景。這種對生活細節的精準捕捉,使歌曲不再是空洞的贊美,而是充滿溫度的生活記錄。餅子的制作場景也在這簡單的話語中被還原為一張張具體的生活剪影:父親粗糙的雙手在面團上反復揉搓,母親額頭上沁出的汗珠在爐火映照下閃爍。這種煙火氣的注入,讓《運城餅子香》成為一首“接地氣”的好作品。
而在對餅子形態的描寫中,“圓的像太陽,半圓像月亮”兩句,以極富畫面感的比喻,將運城餅子升華為我們熟悉的自然意象。這種意象化的處理,不僅使歌詞充滿詩意,更賦予餅子以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意義。圓形的餅子宛如太陽,象征著生命的能量與希望;半圓形的餅子如月,承載著游子對家鄉的思念與團圓的祈愿。這種將食物與自然、情感相結合的創作手法,使日常美食超越了物質層面,成為運城人的精神世界的隱喻。
而在青年歌手彭琦演唱的版本中,加入的一段說唱詞也體現了在外漂泊的運城人對家鄉的熱愛。“餅子是我們的生活,餅子給我們力量,餅子讓漂泊的運城人有了新的希望……小小餅子,大大的夢想”這句歌詞則是全篇情感的爆發點。創作者在此處完成情感的又一次升華:餅子不再是簡單的食物,而是運城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對河東土地的深情回望。一曲《運城餅子香》,唱出了運城人對家鄉的眷戀、對生活的熱愛,還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一曲未了,鄉音永續。當最后一個音符在空氣中消散,《運城餅子香》所喚起的情感卻久久不散。它是一曲關于家鄉的禮贊,將濃濃家鄉味從舌尖唱到心尖。在它的旋律中,我們聽到的不僅是運城的聲音,更是所有心懷家鄉運城之人共同的心聲。或許,正是這種對平凡事物的深刻洞察與真誠表達,使《運城餅子香》具備了超越地域的感染力,成為一首真正屬于這片土地、也屬于所有熱愛家鄉之人的歌。
運城餅子香
◎劉鎖愛
河東自古天下糧倉
遍地麥子翻金浪
大囤谷堆小囤滿
細米白面讓你嘗
老爸拿起了搟面杖
叮叮當當案板響
老媽燃起了燒餅爐
一日三餐灶火旺
運城餅子香
圓的像太陽
運城餅子香
半圓像月亮
運城餅子香
三角黃脆亮
運城餅子香
伴你走四方
紅紅的日子火爐膛
一天一天喜洋洋
年年歲歲的燒餅房
一輩一輩福滿堂
運城餅子香
圓的像太陽
運城餅子香
半圓像月亮
運城餅子香
三角黃脆亮
運城餅子香
伴你走四方
運城餅子香
圓的像太陽
運城餅子香
半圓像月亮
運城餅子香
三角黃脆亮
運城餅子香
伴你走四方
運城餅子香
伴你走四方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