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16
楊穎琦
“你有沒有想過,你認為的美的標準,到底是由誰制定的?”在近期播出的電視劇《以美之名》中,主創借劇中臺詞,向觀眾發出“靈魂拷問”。
在“顏值即正義”觀念盛行的時代,人們對美的追求愈發狂熱,隨之興起的醫美行業也迎來發展機遇。電視劇《以美之名》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社會現象,以醫美行業為背景,通過精彩的故事和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入剖析了醫美背后的復雜生態,以及人們在追求美的過程中的種種困惑,為觀眾呈現了一場關于美的深度探討。
在傳統醫患敘事框架之外,電視劇《以美之名》首次聚焦當下整形修復與醫療美容行業,圍繞兩位性格與理念截然不同的整形醫生,在她們接診的一個個患者、攻克的一臺臺手術背后,講述了社會大眾對“美”的規訓、一心只想做好手術的醫生如何在經營和專業的博弈中堅守本心,以及兩位亦“敵”亦友的職業女性在行業中相互扶持的故事。
在劇情上,電視劇通過一系列由真實案例改編的故事,直擊醫美行業的敏感議題。劇中,“恐龍女孩”方婷因先天面部腫瘤飽受歧視,喬楊冒險為她進行全切手術,只為幫助她重獲尊嚴;家暴幸存者江蓉在修復疤痕時遭遇網絡暴力,手術對她而言,不僅是外貌的修復,更是與過去傷痛告別的心理救贖;還有盲目整容的年輕女性,因受到商業營銷“標準美”的影響,陷入容貌焦慮,最終因手術風險與喬楊爆發沖突……這些故事情節不僅展現了醫美的醫療屬性,更揭露了其背后的行業亂象,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醫美行業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復雜性。
劇中的人物形象鮮明,每個人物都有獨特的性格特點和成長軌跡。自信張揚的喬楊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她的堅持和執著令人敬佩。面對行業潛規則,她敢于直言,不惜與醫院管理層發生沖突;在為患者做手術時,她全力以赴,將患者的尊嚴和利益放在首位,用人文關懷建立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面對患者的擔憂時,一句“別怕,你負責睡一會,我負責叫醒你”,也展現了人性的溫度。而周靜雯則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她精明能干,深知商業規則。為了讓醫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她會向現實妥協,但在內心深處,她還堅持著對良知和對美的追求。在經歷了一系列事件后,她逐漸認識到醫美不僅僅是滿足市場需求,更要關注患者的內心需求。
劇中的女性在男性主導的醫美行業中,憑借自己的專業實力和努力,贏得了尊重和話語權,她們的故事激勵著更多女性不懼展現自己的野心,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在職場中實現自我價值。
對美的深度探討也是這部劇的亮點之一。我們平常聽到“整形”二字,往往都會認為是追求更加漂亮的或者當下流行的臉,但實際上,求美只是整形的一部分。那些患者的真實經歷讓觀眾看到了整形不只是簡單的注射、割雙眼皮等,更大的一部分是修復,為那些需要的人帶去正常的生活。這些情節設置不僅讓劇情落地,還打破了大家對這一行業的刻板印象。
該劇中,患者們在追求美的過程中經歷了種種挫折和困惑,他們渴望通過醫學的力量讓自己重新建立內心與生活的秩序。方婷因為先天面部腫瘤而自卑,她希望通過手術改變自己的容貌,獲得社會的認可;江蓉遭受家暴后,臉上的疤痕成為她內心的傷痛,修復疤痕對她來說,是重新找回自信和尊嚴的方式;而那些盲目追求“標準美”的年輕女性,在整容后卻發現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焦慮。這些情節讓觀眾明白,美不應該被定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美,真正的美來自內心的自信與從容,是敢于直面自己的不完美,是自我和解后的那份坦然。
在網絡時代,各種觀念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也為我們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大家好像很容易被外界標準困住,卻找不到走出的方法。這部劇通過對真實案例的溫暖演繹,向觀眾強調“美從來不被定義”,而劇中“整形整的不是臉,而是心”更被觀眾稱為“祛魅容貌焦慮的教科書”,直呼“醫美是選擇題,不是必答題。”誠然,人人都有追求美的自由,但我們更需要先建立自己心中關于美的秩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