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30
□李志濤
在商海浪潮洶涌、思潮激蕩的喧囂時代,能靜下心來讀書,尤其是品讀名家名著的人愈發稀少。而我,向來鐘情安靜,似乎注定與孤獨相伴的時光更多一些,對書籍便有了一份獨特的深情。
當指尖輕觸書頁,心靈非但不覺得寂寞,反而無比踏實。在麻將桌的熱鬧之外,我常被視為“異類”。面對周圍人疑惑的目光,我只是淡淡一笑,既不反駁,也不屑辯解。我深知,唯有讀書,才能讓時光不虛度,精神得以充實,思想變得深邃,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感悟人生真諦。
回憶往昔在外求學的日子,大家都為決戰命運的中考日夜奮戰。即便如此忙碌,我仍會忙里偷閑,每個周六下午,滿心期待地前往校內圖書館。漫步在書架間,就像走進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我精心挑選《中學時代》《遼寧青年》《知音》等,捧著散發油墨香氣的書籍,內心滿是歡喜。返校途中,絢麗的晚霞染紅天空,秋風輕拂金黃樹葉飄落。秋日余暉灑在書頁上,那一刻,我心中充滿感動,不禁感嘆:生活真好。
學校的周末寧靜安詳。夜晚燈光下,我撫摸著華麗的書皮,貪婪地聞著那油墨香,愜意至極。打開書卷,思緒如脫韁的野馬,在古今中外的廣闊天地間自由馳騁。我仿佛能夠“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與古圣先賢對話,洞察世事得失,思考完善自身。讀完一本書,往往意興飛揚,走出宿舍仰望蒼穹,心中會涌起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情、魯迅“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的堅毅。此時,讀書帶來的幸福感如潮水般將我包圍。
然而,參加工作后,我卻以忙碌為借口,荒廢了讀書。10多年的時光匆匆流逝,不知從何時起,一種莫名的空虛感常涌上心頭。夜深人靜時,內心的空洞愈發明顯,不禁回首往昔的精神家園,卻悲哀地發現,它早已荒蕪。痛定思痛之后,我決心重新做一個精神家園的守望者。為了買到渴慕已久的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我跑遍了三四個縣城,最終在山西師大如愿以償。此后每個夜晚,我都沉浸在書中世界,帶著滿足入夢。
我喜歡懷舊,少年時代的每一個地方都在記憶中清晰如昨,反復回味。閑暇時,我喜歡在余暉中,佇立在村里破舊的石頭房前。看著殘垣斷壁,往昔的人和事仿佛重現,曾經的歡聲笑語在耳邊回蕩。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感嘆韶光易逝,但生活仍要繼續,我們應自強不息,豁達面對。
書讀得多了,面對人生起落,便能寵辱不驚。讀書,是一場與智慧的對話,能使人明智,陶冶情操,加強修養,久而久之,便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獨特氣質。讀書更是能夠改變命運的精神源泉,能給予我們受益一生的智慧。
王國維提出了讀書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讀書前的迷茫與對知識的渴望;“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體現讀書過程的執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意味著收獲知識的喜悅與頓悟。我欣賞這三種境界,無論能否達到,都不會改變我對讀書的熱愛與執著。
熱愛讀書,尤其鐘情世界經典著作的人,必須摒棄功利主義,將讀書視為賞心悅目的樂事,還要有鍥而不舍、耐住寂寞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在讀書的道路上“寧靜致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領略到書中更深層次的內涵。讀杰克·倫敦的《馬丁·伊登》,我懂得了經驗和才識是用青春和生命換來的,懂得時光的珍貴;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感受青春的迷茫與美好;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領略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在紅塵中,人生風景變幻,未來或許坎坷。但因一路走來有書相伴,照亮著我學習與生活的道路,讓我的心靈永遠保持平靜,讓我時刻感到充實與滿足。在書香浸潤下,我愿繼續追尋知識光芒,守護好精神家園,讓讀書成為一生的熱愛與堅守。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