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30
□胡方明
蒲劇演員李小芳在《打金枝》中扮演的唐代宗李豫和《白溝河》里的宋太祖趙光義,是性格和行為走向呈現兩個極端的皇帝。《白溝河》里的趙光義剛愎自用、外強中干,而《打金枝》里的李豫卻是一個性格穩定、處事謹慎的帝王。

《打金枝》這出戲在《資治通鑒》曾有真實記載。這出戲講述了郭子儀之子郭曖和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結為夫妻,結婚那年郭曖才13歲,“打金枝”時也還是一個孩子。郭曖是將門虎子,當然心高氣傲,說出了“我父薄天子不為”的“反動話”。升平公主與郭曖年齡相當,又是皇帝女兒,金枝玉葉,被打后便向皇帝父親告御狀。
皇帝最怕大臣謀反,這一對小夫妻年幼無知、不計后果的行為,對郭子儀家族來說是極為可怕的。所幸唐代宗是個明白皇帝,他以“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兒女閨房之言,何必當真”來息事寧人、勸慰公主,郭子儀也來主動請罪。雙方豁達大度,化解了這場危機。在《打金枝》里,劇作家把郭曖“我父薄天子不為”的“反動話”,改為“你父親的江山是我們郭家爭來的”的“牢騷”活。
在唐朝,作為皇帝女婿的郭曖說出“我父薄天子不為”的話該不該死?若按照李唐王朝皇帝們對自己兄弟侄子親生兒女的待遇,當然該死。為了奪取皇權,一代明君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郭曖不過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駙馬,不光他本人該殺,他的家族也免不了誅滅九族。
但郭曖所處的時代,唐朝正由盛轉衰,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唐代宗在位17年,他雖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是各地已逐漸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并且在此期間,吐蕃趁機攻占河西等地,并率軍直逼長安,唐代宗倉皇出逃,只得派郭子儀迎敵。《打金枝》就發生在這個時期。這出用唱腔敘述故事的傳統戲,幾乎從開幕唱到閉幕,最考驗演員唱功。
李小芳唱功了得,用老百姓的話說,是“滿口嗓”。李小芳的嗓子不但低音、中音區位寬厚,高音區也同樣明亮,這是少見的好嗓子,她不需要用尖銳的假嗓子在高音區拉長音。無論是戲曲演員還是歌唱演員,高音區的長音,都是考驗一個演唱者水平高低的試金石。唱功不好,長音便拉不長,觀眾聽著“不過癮”;唱功拉垮,長音荒腔走板、塌音冒音,這樣的唱功,觀眾們哪里還能聽出美感,肯定不接受。
老百姓對舞臺上的演員有一個最實在的評論:釘鞋憑掌,唱戲憑嗓。李小芳嗓子好,又很會用嗓子,她能夠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嗓音,在高音區位長音發聲時,可以使長音發聲帶有顆粒感,于是觀眾朋友便聽出了這個經歷了安史之亂、吐蕃入侵的唐代宗唱腔里滄桑感。
戲曲行內有句對演員唱、念(也叫道白)占舞臺上表演重要性的行話:七分道白三分唱,也就是說行內人認為一個成熟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道白比唱更重要。這是因為演唱時,有樂器伴奏,嗓子不好或出了狀況,樂器“裹住”也就過去了。道白,就是舞臺上一個人聲情并茂地說,沒有一點“遮丑”的響器,道白不過關,或是忘了臺詞,那可是丟丑的,已經算是演出事故了。李小芳記詞快又準,道白穿透力強,不看字幕,觀眾在舞臺下的任何地方,不論道白字數長短、語速快慢,都可以清楚地聽到她的每一句臺詞。
李小芳通過自己的勤學苦練,擁有了這樣好的表演條件。于是,這個唐代宗處理起家務事當然也得心應手:當他的掌上明珠來到皇宮告丈夫的狀,李小芳飾演的唐代宗并沒有聽女兒的一面之詞,而是問小兩口矛盾的起因和細節。這樣的父親實在是太少見了。在認真聽取女兒和女婿爭執的起因后,首先批評了女兒認為皇帝女兒高人一等、不給公爹拜壽的錯誤思想和行為,這也讓金枝女仗勢壓人的想法在法理上失去支撐,于是女兒的告狀之路便“困難重重”。然后,唐代宗就女婿如何打女兒進行了詢問,并讓皇后驗傷,連紅傷、白傷這樣的細節也考慮到了。掌握了女婿的“反動言行”后,他便陷入了思考。經過反復思考斟酌,他不僅沒有治女婿的罪,還給女婿官升三級。直到最后,小夫妻二人和好如初。
觀眾朋友們愛看這個蒲劇傳統戲,還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同樣是反映處理家長里短、兒女糾紛的家庭事務,《打金枝》里的人物背景,不是平民百姓,是皇帝權臣,滿臺子的紗帽蟒袍、黃蟒黃帔,連布景也是金碧輝煌的皇宮后院,這比較符合觀眾對視覺盛宴的高要求。
我們在欣賞李小芳高超表演技藝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李唐王朝因“安史之亂”由盛轉衰的無奈。即便是唐代宗這樣絕頂聰明、能夠平定“安史之亂”的皇帝,卻對軍閥割據無可奈何,面對吐蕃侵犯也只能倉皇而逃。雖然“國破山河在”,但已是“城春草木深”了。對女婿的大度,不只是老丈人愛女婿的情節,更源于皇帝離不開郭子儀這樣的股肱之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