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28
□支望華
湯王山,一處充滿傳奇色彩與歷史韻味的所在,當我踏上這片土地,仿佛與古老的商湯文化撞了個滿懷。

車子從聞喜石門鄉駛向湯王山,遠遠望去,連綿起伏的山巒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宛如雄渾的水墨畫。山上郁郁蔥蔥的樹木,像是給大地披上了翠綠的披風,讓人對這座神秘的山充滿了期待。
站在湯王山山腳下,仰望高聳入云的山峰,心中涌起莫名的激動。入口處,巨石上刻著“湯王山”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沿著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微風拂面,帶來山林間特有的清新氣息,那是泥土、青草與樹木混合的味道,令人沉醉。
一路上,導游講述著湯王山與商湯的淵源。商湯,這位歷上賢明君主,夏朝末年目睹百姓生活困苦,起兵推翻了腐朽的夏朝,建立商朝。而湯王山,正是因商湯曾在此祈雨,為民請命,被后人賦予了神圣的意義。
隨著不斷攀登,山路愈發崎嶇,但絲毫未減我的探索熱情。沿途,隨處可見與商湯有關的遺跡和傳說。一塊看似普通的巨石,卻被稱作“湯王試劍石”。相傳,商湯起兵前在此試劍,一劍劈下,巨石應聲而裂,從此踏上征伐之路。撫摸那道深深的裂痕,仿佛能看到當年商湯的英姿,感受到他堅定的決心和無畏的勇氣。
繼續前行,來到了一座古樸廟宇。廟宇內供奉著商湯塑像,他面容慈祥,目光堅定,依舊在守護著這片土地和百姓。香煙裊裊,是今人對這位賢君的敬仰和感激。廟宇墻壁上,刻滿了歷代名家贊美商湯功績的詩詞。唐代詩人胡曾的《商郊》寫道:“鶯囀商郊百草新,殷湯遺跡在荒榛。誰知繼桀為天子,便是當初祝網人。”短短幾句詩,將商湯的仁德與功績展現得淋漓盡致。商湯曾見獵人張網捕鳥,不忍生靈涂炭,便命獵人撤去三面之網,只留一面。正是這份仁愛,讓他贏得了民心,成就了一番霸業。
宋代詩人徐鈞的《商湯》:“天乙修德以攘災,翦網遺風善自開。六百商基從此肇,圣仁無愧作君材。”贊揚商湯修德消災、圣明仁愛,開創了商朝六百多年基業。
經過一番艱苦,終登上山頂,連綿山巒、廣袤田野盡收眼底,“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之情油然而生。山風呼嘯,讓人思緒也隨之飄遠。山頂宏偉的湯王祠,規模宏大,建筑風格古樸典雅,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盡顯其精湛技藝。殿內供奉著商湯像,兩旁是文臣武將。
學者余秋雨曾說:“商湯的仁德、智慧和勇氣,為后世子孫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湯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值得我們永遠傳承和弘揚。”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賢明君主的敬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道德準則的堅守。在當今社會,我們依然可以從中汲取力量,學習商湯的仁愛之心、勇敢精神及思考智慧。
沐浴歷史光輝,感受文化力量,轉身下山時,滿是眷戀與不舍,但我知道,湯王山的故事和精神,將永刻心中,伴我走過人生每一段旅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