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蒲州知府杜崧年與泓龍廟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23

□傅晉宏

2024年年底,《永濟文史》啟用新刊頭,采用清蒲州知州杜崧年《續補永濟縣志序》中的書法真跡集字,字體雋秀,線條流暢,且與永濟文史有關聯,有利于提高刊物的知名度。那么,杜崧年是位怎樣的歷史人物呢?

杜崧年,瀛濱(今山東濱州)人,字會川,號又坡,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潞安府(今山西長治)移守河中,出任蒲州知府。由于此后至民國,永濟和蒲州再未修新志,記載缺失,杜公幾乎就是我們所知大名的最后一位蒲州知府了。


清《永濟縣志》中泓龍廟位置

光緒十二年,杜崧年下屬六縣之一的附郭縣《永濟縣志》正式刊印,作為蒲州最高行政長官,他欣然為之作序。出于謙讓,書中沒有且不可能對正在履職官員的功績作出總結,因而考察其在蒲宦績并不容易,只能通過縣志載文,在字里行間窺見其履歷。他在蒲一項突出功績就是關注民生,為民祈福。

知府祈雨

中國古代農業的本質,一說為傳統農業,一說為自然農業,其實就是雨養農業,有雨糧滿倉,沒雨餓斷腸。

就在杜公蒞蒲的前幾年,永濟剛經歷光緒初年的罕見大旱,史稱“丁戊奇荒”。三年不雨,赤地千里,禾麥不登,十室九空。那是山西200余年未曾有過的重大旱災,平蒲解絳等處尤甚。其時,永濟戶口凋耗,元氣未復,官民心有余悸,經不起任何大的災荒。多地建起糧倉,最典型的如大河彼岸的朝邑縣,在鄉紳閻敬銘倡導下,果斷建起豐圖義倉。閻公在解州也建起同善義倉,大祲之后,痛定思痛,耕三余一,積谷防饑,以備荒年。

杜知府到任不久,夏糧麥子歉收,秋日又遇百谷焦萎。那些天,旱魃肆虐,晝夜炙熱,水泉涸竭,農夫悼嘆,官吏彷徨。作為蒲郡僚吏之長,杜公自感責任重大,聽說永濟縣最東南中條山麓的泓龍廟禱雨靈驗,他不顧炎熱,棄轎步行30里前往祈雨。他懇禱祠下,沐手熏香,犧牲祝帛,三拜九叩,敬讀《祈雨祝文》,禱文言辭懇切,催人淚下,從中窺見一位地方官的親民愛民形象。

《祈雨祝文》最后提到:“如蒙渥澍甘霖,改歉為豐,秋成大有,愿減祿命,福此群生。”如果禱雨果然應驗,他甘愿以縮減自己的俸祿甚至生命為代價,類似湯王自焚祈雨的“舍身幫”。是夜霖雨霏霏,龜裂的土地得到滋潤。由于心焦如焚,杜公當晚留宿廟中,后來在歸途中寫下“中條山色碧痕新,雨后長途絕點塵。柿已垂青棉吐白,田家風味總宜人”的詩句。雖道路泥濘,但他的心情卻無比愜意,真是一場及時雨,勝過秀才中了舉。杜公如此為民著想,大有“邑有荒土愧俸錢”境界,必然受到蒲坂百姓的甘棠之愛。

出人意料的是,次夜又是大雨淋漓,萬般憂愁,迎刃而解。感動之余,杜公情不自禁地口占“漫說神靈不世情,幽冥報禮最分明。征途云斂驕陽去,更有甘霖慰眾生”(《秋初向晚赴泓龍廟雩祭往來口占》四首),雩(yú)祭,即祈雨。詩句說,龍王也懂人間世故,懂知恩圖報,竟連下兩場。也正是這次祈雨,杜公立即上折,向皇帝陳情,為此廟題字。光緒帝深解使臣的良苦用心和黎民的稼穡艱辛,聞此喜訊,龍顏大悅,御書“德敷蒲坂”四字,滿紙雄風,以作匾額,榜懸廟中。

行文至此,驀然發現,“德敷蒲坂”已是光緒帝為永濟所賜第五塊匾額了。上推七年,即光緒五年(1879年),時任知府穆緝香阿因蒲州關帝廟、龍神廟、府城隍廟和縣城隍廟等四廟禱雨之事,經郡守詳請,光緒帝一口氣御書四匾,分懸各廟,足見天子對永濟生民的體恤和厚愛。

盡管位置僻遠,但泓龍廟獲得皇帝題匾后名氣更大了。無獨有偶,虞鄉鎮吳閻村南昭佑廟,存一方咸豐六年(1856年)虞鄉知縣張祖坊所撰“祈雨碑”,講述的是那年知縣命人抬神像入城供奉祈雨的前因后果。

如今,按科學解釋,祈不祈雨,總會下雨,因為久旱必雨。因時代所限,祈雨舊事乃無可奈何之舉,我們不應苛求古人。簫鼓年年“拜龍王”,現在更多把它當成一種傳統民俗活動,當成民眾娛樂商業文化活動的載體。

翻閱發黃的史冊,在舊志藝文篇詩詞卷中,還發現有兩首七律杜詩,即《謝雨城東中條山麓》,其一,“神威一雨走呼韓,勝國尊崇殿宇寬。遍地禾麻瞻愷澤,滿山松檜護靈壇。云蒸石氣青冥合,風挾泉聲白晝寒。為感鴻施申報禮,衣冠濟濟肅群官”,贊美了泓龍神“降惡魔”和“降甘霖”兩大功績。其二,“旱氣蟲蟲散蘊隆,靈泉分潤遍河中。為霖既已酬民望,兆稔還祈佑歲功。官吏無才神補救,黎民有幸象和豐。秋成吁請頒宸翰,封號新加祀典崇”,表達了自己請雨遂愿、求字成功的喜悅心情,和對“龍王降雨”、皇上降詔的感恩之情。

古廟源流

泓龍廟,俗稱龍王廟,位于今永濟市四馮村皇甫營村南的半山腰處,原屬趙伊鎮,地處龍王峪口西側高阜。龍王峪內,山體巍峨,翠屏雙立,瀑布飛流,淙韻數里,“銀浪穿空,青怪石壓后土”。峪之深,達6公里,為今永濟境內中條山48峪之一。峪口東側,古有龍祥觀,故村名“觀上”,與皇甫營咫尺之遙。1972年,峪口修建了龍王峪水庫。庫內常年波光粼粼,宛如無數顆鉆石在閃爍,美不勝收?。


龍王廟會期間的戲劇演出

龍王廟創自何時無考,明代宗景泰年間,以冰雹震擊匈奴,夜間見旌旗書“泓龍”字,景泰敕封“通天護國惠感公”。村人遇旱,祈禱必應,歷年修葺,俱載石記。特別是寓居蒲州的山陰榮靖王朱成鍪(móu),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所作《創建泓龍廟樂樓享殿記》,描述了廟祠形勝。根據所記,樂樓創建工程歷時四載,蒲州知府楊儒魯親書梁記。廟內目前仍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泓龍廟茶亭序》和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泓龍廟大殿樂樓并創建四圣祠記》兩通舊碑。咸豐七年(1857年),五社首人組織重修大廟,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出身的永濟名紳崔曾頤應邀作《重修龍王廟記》,并被收入縣志。廟產屬明五暗六社(馮村、李店、孫李、太谷、中朝和趙伊)所有。

1947年,廟宇戲樓先后被毀,景象蕭索。1992年~1993年,孫李、榆林、李店、趙伊、四馮和北王六村合伙重建正殿,又集資4萬余元重建舞臺,并恢復使用所回收的原戲樓8根雕龍立柱。舞臺梁記顯示,1994年11月落成。此舉既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又保護了文物古跡。其后六村陸續建立茶房,設施更趨完備。

正因為龍王廟地位之高,每年皇甫營與觀上兩村間都有隆重廟會,年會兩次,農歷二月初一起四天,六月初一起三天,抗戰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停止。20世紀90年代古會再興,且規模越來越大。本來是一座地方廟宇,由于縣城遷至趙伊鎮今址,加之近年城區人口激增,泓龍廟成為距離城區最近、市民競相踏訪之人文景點。

古諺道:“龍不抬頭,天不下雨。”2025年龍王廟會,比往年更火爆,戲劇社火,不一而足。雖來者多為觀戲,欣賞美食,釋放心情,但正殿依然祭拜者眾多。泓龍殿內東壁,有南蘇村畫家于華2006年所繪的壁畫《神威》,只見龍口噴出萬丈光芒,好像無盡力量在那一刻被釋放,璀璨得讓人不敢直視,要把人間惡魔化為齏粉,這正是:“蛟龍大明景泰間胡鬼亂江山;電閃泓龍宇圣威換狂瀾。”西壁《祈雨》,一群農人,頭戴柳圈,在頭人帶領下,站在書有“通天護國”匾額的大廟前,誦讀禱文,場面悲壯,求風調雨順、盼國泰民安。就在廟會正日的第二天,降下2025年第一場雨。春雨貴如油,滴滴不白流。有人驚呼:“這哪是下雨,簡直就是下金條。”

“風月無邊望西廂千載風韻事;江山如畫瞻蒲郡百里米糧川。”這是龍王廟西門的一副對聯,將永濟山河形勝概括得萬分貼切,淋漓盡致。泓龍廟雖小,卻又不凡。明帝封公,清帝賜匾,藩王作記,知府賦詩,鄉賢撰碑,六村共建,現存永濟祠廟無出其右。當走進這座風景優美、傳奇眾多的滄桑古剎時,是不是崇敬感油然而生?建議重制光緒帝所賜“德敷蒲坂”橫匾,加入杜崧年與龍王廟故事,增加古廟的文化內涵,讓人們在瞻拜中共享傳統文化之華光,痛飲蒲坂土地之瓊漿。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