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18
記者 王捷 文圖
春和景明,微風輕拂。鹽湖岸畔,一縷縷溫潤的氣息,從歲月深處吹來,和著廟宇屋檐的風鈴聲,發出叩擊心靈的歷史回響。這座廟宇便是運城鹽池神廟。
作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鹽池神廟被納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像一部活著的史書,承載了河東千年鹽業的歷史文化,見證了古代運城的歷史變遷,為我們娓娓道來鹽業發展與社會演變緊密交織的動人故事。

肇始:大唐敕建 因鹽而生
鹽,作為人類生活必需品,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運城鹽池,位于山西南部中條山北麓,距今約有4600多年的開采歷史,是我國開發利用最為悠久的鹽業生產基地。鹽池神廟的誕生,與鹽池的開發利用息息相關。
鹽池因為天日曝曬,自然成鹽,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仰韶文化東莊類型開始,河東鹽池邊就有人類進行生產活動。華夏先祖受益于鹽池自然產出之鹽,開始自發地供奉、祭祀原始鹽業神祇。
古代由于生產水平低下,人們對神秘莫測的自然現象沒有科學的認識,往往用想象加以解說。有關鹽池的始源,就有《神牛臥池》《麒麟造鹽》《蚩尤化鹵》3個神話傳說。自古以來,記錄河東盬鹽的典籍也有很多,如《山海經·北山經》《周禮》《穆天子傳》《左傳·成公六年》《史記·貨殖列傳》《穆天子傳》等。
唐代,鹽池的鹽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成為國家重要的財政來源。唐大歷十二年(777),久雨過后,池生紅鹽。唐代宗李豫詔賜鹽池為“寶應靈慶池”,賜封鹽池之神為“靈慶公”,并于次年建立祠廟,供奉池神,宋元明清各代封神修廟、遣官拜祀,不絕如縷。唐代宗李豫同時開啟了祭祀活動,其后歷代相沿,遂成定制。
據《舊唐書·代宗本紀》記載:大歷十三年(778),唐人于農隙之時,“卜津涯六十里之半,當解(縣)、安(邑)二大邑之間”,興工建廟。神廟坐北朝南,面向鹽池,廟內塑有神像,栽有高槐和香草。據《寶應靈慶池神廟記》載,首次祭祀時間在大歷十四年(779)五月九日。祭祀規格相當于朝廷大、中、小三等祭祀的中祀。從此,池神祭祀納入國家祀典。
大約貞元初,度支河中院官崔縱認為鹽池神廟宇偏僻幽深,來往不便,于是將其遷建于瀕池的臥云岡上。殿堂塑造神像,繪制衛兵,儀仗齊備,栩栩如生。從神、廟、祀、修四方面觀察,唐代的鹽池神廟是單神單廟。
池設專神,體現了大唐王朝對河東鹽池的高度重視,樹立了中國鹽業祭祀的歷史豐碑。祭祀池神,則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神靈的敬畏,也反映了封建王朝對鹽業資源的重視。

興盛:細致分化 規模擴充
宋代,鹽池信仰進一步分化。崇寧四年(1105),宋徽宗詔封解州、安邑兩池之神,東曰資寶公,西曰惠康公,淡泉之神為普濟公,鹽風之神為薦寶侯。
大觀二年(1108),東、西池神晉封為王,鹽風神加封成寶公。大德三年(1299),元成宗加封資寶王為永澤資寶王,惠康王為廣濟惠康王,普濟公為福源靈慶公,賜貨幣150緡,命陜西行中書省每年五月朔日致祭。
宋金時,解州、安邑各建有鹽池神祠,金末皆毀于兵火。北宋初,中條山分云嶺上有分云神祠,后稱為鹽風神祠,供奉分云神和鹽風神。景德三年(1006)賜名為廣惠祠,兩池中間的淡泉也有神祠,舊名龍祠,始建年代不詳。
《解鹽司新修鹽池神廟碑》載:“解州、安邑皆有神祠,經金季兵火,蕩無孑遺……惟兩池中間有淡泉,水特甘涼。舊有龍祠,崇寧間封為‘普濟公’。”
元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為西征大理籌備軍費,在京兆地方建立從宜府,令李德輝盡取鹽池收益。因連年多雨,鹽產大減,于是遣官祭祀池神,收獲5年之利。經奏請皇帝蒙哥同意,新建資寶、惠康二王神廟,兩年后建成,春、秋兩祀。至元十二年(1275),賜廟額曰弘濟。
皇慶二年(1313),陜西都轉鹽運使阿失鐵木爾、同知宋天瑞在舊廟西側新建廟宇,主要建筑有正殿、兩廡和寢室。后任鹽運使完顏德輝于門樓立匾,名曰寶慶。同時,遷置二神于新廟,修葺舊廟祭祀成寶公。次年,奏請立碑,元仁宗命翰林直學士王緯撰文。
至順四年(1333)六月,元順帝繼位,派遣集賢院修撰篤列圖欽奉御香致祭。至正七年(1347)五月,再遣翰林學士暗都剌奉香祭禱。
這一時期,鹽池神廟不僅是祭祀場所,更是鹽池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成為鹽政管理與文化融合的載體,見證了鹽運早期的繁榮景象。
變遷:明清重修 民國遭毀
明清兩代,是鹽池神廟建筑格局定型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發展,鹽池的產量和銷售量進一步大幅增長,鹽運業空前繁榮,鹽池神廟多次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
明洪武初,棄用宋元時期封號,池神正號為鹽池之神,鹽風神正號為中條風洞之神。天順三年至四年,鹽運使史潛率僚屬、商人重修鹽池神廟,在原有布局主殿、獻殿、兩廡、海光樓的基礎上,增構翼廊40余間、殿前香亭一間。弘治初,右副都御史張敷華巡撫山陜,新修鹽池神廟。
嘉靖十二年到十三年,鹽運使劉夢詩在兩任御史王昺、余光支持下,重修鹽池神廟,仍如舊廟,建神殿三座,敬諸神五尊。三殿均為三間,中殿為穹殿,東、西殿無穹。中為東、西鹽池之神,東為條山、風洞之神,西為忠義武安王之神。正殿前設檐廊48間、廈屋5間、石欄17丈。中軸線向南,依次為樂臺、中門、海光樓。中門上掛“洪濟”匾額,中門外側各有角門一間,中門外東西分別設神廚和土地廟。海光樓外有鹽風亭,再南折道上有坊門三座,廟北空地建有兩處帶廂的官廳。
萬歷十九年(1591),巡按山西等處御史蔣春芳再次重修神廟,修飾中殿,重建東、西兩殿,與中殿規制相同,使三殿并尊。中殿仍祀東、西鹽池之神,東殿祀中條山神,西殿祀風洞神。東面另建關圣殿,增添香亭,延長石欄,重修了神廚、土地廟。竣工后,又最南端新建歌薰樓,并撰文作記。
萬歷三十年(1602),御史汪以時、運使林國相在鹽池神廟東增建太陽神祠,正殿五間,大門、東西廊廡各三間。萬歷三十八年(1610),御史楊師程主持,在太陽神祠左側新建雨神祠,在廟西廡建土地祠。
萬歷四十五年(1617)四月,御史王遠宜命分守河東道龍膺重修鹽池神廟諸建筑,以及關帝廟、太陽廟、雨神廟、甘泉廟諸廟宇和野狐泉諸亭。崇禎八年(1635),御史楊繩武采取以工代賑方式,重修鹽池神廟三正殿、三享殿、海光樓、歌薰樓及甘泉廟、土地祠,并將樂臺覆以瓦頂。
民國時期,鹽業生產地位下降,但鹽池神廟仍是當地民眾進行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受到鹽商、鹽工們一定程度的保護。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和八月十五,鹽工、鹽商會在這里舉辦廟會、祭祀,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神靈的敬畏和祈求。1956年版《山西古跡志》載,進入民國以后鹽池神廟也曾多次重修。
民國七年(1918)重修廟宇后,又重修了鹽池神廟碑記,此時的廟宇顯得整然可觀。民國二十三年,景定成纂《安邑縣志》仍記有海光樓、歌薰樓、雨神廟、月(日)神廟等建筑,并表明雨神廟、月(日)神廟為公有,由官商管理。1940年12月中旬至1941年初,《山西古跡志》載:其他建筑依然完好,但太陽神廟和雨神廟蕩然無存,或毀于1938年日軍侵占運城的戰火中。《山西古跡志》還記載了正殿神像:“殿內僅供有神位而沒有神像,原來的神像據說是在民國十一年(1922)廢毀偶像的風潮當中被徹底毀壞后埋到了殿后。”
民國后期,各廟宇及其主要殿宇由于兵燹和其他原因,陸續遭到損毀。其中,損毀最大的是1947年運城解放時駐守在城內的蔣閻軍。據《河東鹽池調查總結》,到1948年6月底,“(鹽池神廟)現已大部被毀,只留三個大廳和獨一院,還有10余間戲臺……原有大小房子160余間,經戰爭的摧毀,現還有54間,計蔣閻頑拆毀了63間,鹽池各商戶拆了40余間”。推測關帝廟、土地祠、灶君祠、中門、官廳、商廳、城隍廟包括歌薰樓和“舜彈琴處”牌樓皆毀于此時。
新生:保護煥新 文化傳承
歷經戰亂和歲月的侵蝕,鹽池神廟的部分建筑遭受了損毀,但是它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始終被人們銘記。隨著鹽湖資源的科學化開發利用,鹽池神廟的信俗功能逐漸弱化,進而邁進服務于人民的社會性功能階段。
1947年12月28日,運城解放,運城鹽池回到人民懷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布告,運城鹽池及其附屬灘池、禁墻、鹽池神廟等歸潞鹽管理局(原運城鹽化局的前身)接收管理。
“文革”前,原運城鹽化局利用這一陣地,舉辦鹽務干校、職工政治業務學習班及革命傳統教育等展覽。1964年,鹽化局在鹽池神廟籌建工人文化宮。1970年臨汾、運城分專后,運城地區蒲劇團無處居住,暫居工人文化宮;1976年,地區蒲劇團建新樓后,鹽池神廟轉給地區戲校,1981年鹽化局收回鹽池神廟。
鹽化局對鹽池神廟進行了維護修繕:1986年至1996年,自籌資金對鹽池神廟進行三大殿落架大修及周邊建設等;2003年,復建海光樓,元代戲臺落架大修,并開啟廟宇周圍護坡、圍墻、神道工程;2012年,進行三大殿彩繪油飾工程;2016年,重塑三大殿神像。2017年、2018年,申請國家資金對鹽池神廟進行了整體修繕,重點修復了三大殿、商廳、乾門、玉樹青霞院落全部建筑、廟院院落鋪墁等;2019年,對碑林進行加固。
無論是以前的鹽工活動,還是現代的旅游發展,鹽池神廟都以包容的姿態,迎接各界人士前來視察指導、學習研究、旅游觀光,見證了鹽湖發展的脈絡和人文精神的情懷。劇作家、詩人田漢和文學家郭沫若等專家學者、文化名流,都曾在考察運城鹽池期間參觀了鹽池神廟。
2021年,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改造鹽池神廟景區,啟動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項目,新建并整修河東鹽池文化展示館、河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甘泉遺址展示廳、歌薰樓、碑林、奏衍樓、三大殿等20余處,2022年12月落成開園。
從鹽業祭祀中心轉型為生態文化旅游地,經歷千年歷史滄桑,鹽池神廟沉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賡續著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它靜靜矗立在鹽湖之畔,與鹽湖美景交相輝映,指引著傳統與現代不斷對話,共同書寫新的傳奇篇章。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