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4-18
任勝才
我的母親,祖籍山東菏澤小留集呂莊村,小名呂四女,正名桂英。那時,天大旱,加上兵荒馬亂,難以生計。在她一歲多時,就與我的外祖父、外祖母,一輛木制獨輪車,一捆鋪蓋卷,一個破舊行李包,四季衣服,幾個討飯碗,一根打狗棍,離鄉(xiāng)背井,沿路乞討來到山西。
外祖父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兒科大夫,治個牙疼、肚痛手到擒來。一路上,三人憑著外祖父的醫(yī)術(shù),為有口飯吃,治病不收錢,只收些饃饃、殘湯、剩菜,不餓就行。外祖父是位熱心腸。一路上,凡有肚子痛、腰痛等的求助者,他都給予幫助。為了趕路,待病人病情一好轉(zhuǎn),他就推起獨輪車往前趕。在困苦的年代,好心人在饃袋里塞上饃饃、餅子,囑咐外祖父他們餓了歇歇腳吃,感動得讓人直掉淚。外祖父推車,外祖母系一根繩子在前邊拉。吱吱呀呀,日行夜宿,奔往山西,一路辛酸一路淚。
懂事的母親,坐在獨輪車鋪蓋卷中間,看著二老,一個推,一個拉,如此艱難。一路上,好心人給的吃的,二老都舍不得吃,先給一歲多的母親吃一些。機靈的母親,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后來二老拿來東西先讓她吃時,倔強的母親橫豎不先吃,總要叫二老先吃些她才吃。在以后的日子里,外祖父和外祖母逢人便夸獎:“你看我們的閨女才多大,多懂事,將來長大了,必是個孝順女!”
一晃五六年過去了。外祖父他們在當(dāng)時安邑縣陶村鎮(zhèn)終于有了個落腳地,在一位好心店鋪掌柜的安排下,有兩間破屋子暫時能棲身。這是因為外祖父給掌柜的兒子多年的肚痛、牙痛治好了,分文不收,讓只給傳個名就行。在以后稍為安定的日子里,外祖父仍然外出走鄉(xiāng)串戶為人治病,堅持只吃飯不收錢,只給傳個名就心滿意足了。
有一天,母親央求外祖母:“讓我出去討飯吧,不能老讓你們養(yǎng)活我!看店掌柜他們一家也不容易,哪能老讓人家接濟咱們。”“這么小出去討飯,不怕被狗咬?”“不怕!手里拿著打狗棍!”次日,也是母親討飯的第一天,這一天是母親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天。母親第一次討飯,心中一再叮囑自己,一定要有耐性!耐著性子在人家大門口等,等啊等,幾次想離開,但都沒有走,心里想著:萬一這是一家好心人,會可憐我們?nèi)谶€沒吃飯哩!想著想著,只聽“吱呀”一聲門開了。出來的老者把母親打量一番,問道:你小小年紀(jì),出來討飯,家中還有什么人?母親說:“還有父母。我父親是個郎中,給人治病不收錢,只給飯就行!”這位老者是一位好心人,立即吩咐女兒:“把咱家剩下的飯給她盛一碗,怪可憐的!”不一會兒,滿滿一大碗飯倒進母親拿著的大鐵碗里。懂事的母親,連忙伏地給老人磕了個頭。她起身端起碗轉(zhuǎn)身往回走,一眼看見外祖母正站在巷口拐角處看著自己。母親端著還冒著熱氣的飯菜,哭著說:“今兒個遇著好人啦!媽!你先把這趁熱吃了吧!”那位老人和女兒還沒回家,看見此情此景,越發(fā)同情母女二人。“你年紀(jì)小,如此有孝心!”老人轉(zhuǎn)身吩咐女兒又盛了一碗飯!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zhuǎn)眼間幾年又過去了。有一天,母親央求外祖母:“你在山東就是紡花好手,現(xiàn)在有錢人家彈了花怕辛苦不愿紡。咱們買兩架紡車,三人輪著紡,人停車不停,一個月能掙幾吊錢,可以糊口,總比討飯強!外祖母說:“你才六七歲,夠不著紡車。”母親說:“墊個草墊子不就夠著了嗎?你教我,我不怕苦!”外祖母點頭同意了,外祖父剛好也回到家,一聽說,也同意了!
借錢買紡車,攬生意紡細(xì)線,從此三人兩紡車,外祖父外出行醫(yī)回來吃過飯,一刻也不閑著。老人盤腿紡花,眾人驚訝,好功夫!女兒、母親縫補衣服,抽空做飯。紡車“嗡嗡”響個不停,小小的家像初升的太陽出現(xiàn)了一點點生機,給一家三口人帶來了自逃荒以來從未有過的微笑與歡樂!
寒來暑往,歲月流轉(zhuǎn),那兩架紡車的嗡嗡聲,成了外祖父一家生活中最堅實的旋律。多年之后回首,那些為生活拼搏的日子,早已化作母親心中最溫暖、最珍貴的回憶。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wù)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