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3-19
李琪琦
傾力打造產業轉移優先承接門戶,是市委“一城兩區三門戶”目標和思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市委五屆八次全體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的解決當前主要問題的重要發力點,既符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十二屆九次全體會議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要求,也是扎實推動運城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化全方位轉型的關鍵一步。
產業轉移在當今時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可以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推動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增加就業機會與提高就業質量,還可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與環境保護,加強區域合作與協同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這一要求的提出,對于促進國內產業的合理布局和協同發展,以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運城是山西的“南大門”,地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獨特地理位置、豐富物質資源和良好產業基礎。隨著國內外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產業轉移的浪潮正在席卷全國,這為運城承接高端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競爭力帶來了絕佳機遇。運城應順勢而為,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主動迎接產業轉移大潮。
發揮自身特色與優勢,吸引產業入駐。從地理位置來看,運城是連接華北、西北、中原的重要樞紐,具有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這一區位優勢為運城與周邊地區的經濟合作提供了便利條件。運城可以積極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先進地區開展區域合作,通過政府間協議、企業間合作等方式,推動產業轉移和項目落地。從工業基礎來看,近年來,運城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已經形成了以煤電鋁材、煤焦化、金屬鎂等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具備承接產業轉移的工業基礎,可以依托煤電鋁材、煤焦化等傳統優勢產業,吸引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從成本優勢來看,運城市擁有相對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土地價格也相對較為優惠,為東部地區需要擴大規模或降低成本的企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可以由政府主導,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技能水平,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人力資源,并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吸引更多企業入駐運城。
加強基礎設施與服務,提升承接能力。良好的基礎設施、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是穩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支撐,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與協作。運城要打造產業轉移優先承接門戶,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網絡,提升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設施的等級和覆蓋面,確保物流暢通無阻;優化能源供應,加強電力、燃氣、熱力等能源設施的建設和改造,確保穩定供應和節能減排;加強信息網絡設施建設,提高寬帶普及率和網絡速度,提升企業的信息化水平,促進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二要優化營商環境。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降低企業設立和運營成本;加強政策扶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提供稅收減免、資金扶持等優惠政策,支持企業發展和創新;完善服務體系,提供“一站式”服務,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三要營造創新環境。加強科技創新,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技能水平,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鼓勵創新創業,搭建創新創業平臺,提供創業指導、融資支持等服務,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力。
促進產業融合與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接”這個動作,而是必須全力以赴做好后續的深化和完善工作,增強區域產業與承接產業的匹配度和協同性。這就需要重點抓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這兩個方面。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方面,要做到“三個創新”。一是技術創新,積極引入自動化生產線等先進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優化業務生產流程,實現數字化轉型;二是產品與服務創新,根據市場需求,研發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產品,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同時,提升服務質量,從單純的產品銷售轉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三是商業模式創新,建立或加入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同時,利用共享經濟模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在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方面,要落實兩個舉措。一是要根據市場需求,明確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并制定針對性的產業政策,提供稅收減免、資金扶持等優惠政策,支持新興產業發展;二是要注重創新平臺建設和優秀人才培養,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等平臺,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服務,同時,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培養并引進一批具備專業技能和創新精神的人才,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提供智力支持。
承接產業轉移不僅是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運城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運城正堅定不移地走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前列,通過精準定位、科學規劃,吸引更多的優質產業和項目落地生根,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作者單位:市委黨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