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1-27

文物名片
主角:刖人守門銅方鼎
出生時間: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尺寸:通高24.8厘米、長19厘米、寬17.6厘米
藏寶地:鹽湖區博物館
□記者 楊穎琦
一件四方小鼎,卻有兩扇可以開閉的小門,這樣的青銅鼎你見過嗎?當我們走進鹽湖區博物館,一定會為這樣一件造型別致的青銅器駐足,它雖然只有20余厘米高,卻在方寸之間包羅萬千氣象。這就是來自三千年前的“守門人”——刖(yue?)人守門銅方鼎。
這件刖人守門銅方鼎通高24.8厘米,整體線條流暢,造型端莊典雅。整體器身為長方體,彝形蓋;容器部分為長方槽型,直口淺腹,器壁斜直;底部配備了四個虎形足,托起整個器身,虎頭東張西望,看起來十分生動。由上至下來看,在蓋鼎的中央裝飾有一立鳥,四隅裝飾立體透雕老虎,蓋身則飾有龍紋和蟬紋;器身的四隅及正背面中間飾立體透雕虎,器身飾重環紋和顧首龍紋;下部為屋形爐灶,正面有兩扇可開閉的方形門,右門壓關鑄一人,左門右下角有殘缺,兩側有窗戶狀通風孔,后面鑄透雕龍紋可通風。這些細節和層次,無一不展現了當時青銅鑄造技藝之高超。
而在這些精美的鑄造技藝背后,隱匿著更為深邃的歷史文化脈絡。當我們把目光聚焦于鼎身右側,那個小小的“刖人”雕塑靜靜佇立著,他在開啟的右門處伸出半身,忠誠地守衛著鼎門,也向我們無聲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刖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指砍去受罰者的左腳、右腳或者是雙腳。這種將受刑之人與神圣的祭祀之物相結合的手法,是研究當時社會制度和刑法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
在《周禮·秋宮·司刑》中就有記載:“墨者使守門,劓( yi? )者使守關,宮者使守內,刖( yue? )者使守囿( yo? u ),髡( ku? n )者使守積。”據專家考證,受到刖刑的人所守的囿,就是古代貴族們看養珍禽異獸的園囿,而這件刖人守門鼎就像是貴族的園囿,上面形態各異的動物就是園囿中飼養的珍禽異獸。這件鼎的出現,也印證了史書所載的“刖者使守囿”的真實存在。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充滿變革的時期,各種社會文化交織碰撞,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景觀。在這個背景下,這件刖人守門鼎展示了刑法和祭祀元素的結合,揭示了當時人們對社會秩序、祭祀、刑法的獨特認知。從器身上的紋飾,到器身上的雕塑,都反映出人們對當時生活的理解,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對未知世界的向往。而這件殘酷與美的集合體,也成為我們今天研究西周社會制度和刑法制度的實物資料,是一件集實用性、藝術性、警示性、教育性為一體的藝術珍品。
作為一件珍藏文物,刖人守門銅方鼎不僅是河東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河東歷史教科書,它讓我們穿越時空的界限,觸摸到那些鮮活的靈魂,感受河東悠久歷史中那份厚重而又復雜的文明底蘊。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