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1-21
2025年是“春節”被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第一年,年畫是春節的重要元素之一。“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的“桃符”就是指寫有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或畫有其神像的桃木版,被人們掛在門上以求“避邪”,這就是早期的“對聯”和“年畫”。年畫里棲息了每一位中國人對春節的熱愛、對團圓的期盼、對幸福的祈禱。絳州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題材與風格,被中宣部和文化部將其與楊柳青、武強、桃花塢、朱仙鎮、綿竹等18個產地的年畫一起寫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版年畫,承載千年福祉
絳州(今新絳縣)木版年畫誕生于北宋,早于楊柳青版畫100余年,在明清兩代迅猛成長,清后期達到鼎盛,現留存3000多幅(塊)。絳州木版年畫能在千年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得益于藺永茂先生。很多人知道他是中國非遺傳承人、中國制硯大師,鮮有人知道他是木版年畫非遺繼承人。

藺永茂畢業于山西大學美術系,早期在版畫等美術設計方面居安資深,出凡入勝。“文革”期間,藺永茂在新絳縣文化館工作,眼看著“益盛成”“杜塢劉”等老畫坊的版畫被扣上“四舊”“封資修”“牛鬼蛇神”的帽子而燒掉,十分痛心,便冒險走村入戶,先后為文化館截留、收藏了絳州木版年畫古雕版200余塊,這些古雕版成為絳州木版年畫申遺的重要證據,也是絳州人民無以復加的珍貴遺產和精神財富。

幾十年來,他潛心研習、走訪老藝人后代,共挖掘、整理、收藏了絳州木版年畫古版及作品1200余幅(塊),以其深厚的藝術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編著了《怎樣制作絳州木版年畫》《絳州木版年畫的版、線、色》《農耕文明記憶與符號——絳州木版年畫》《山西絳州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絳州木版年畫典藏》,策劃印制了“絳州木版年畫”迎春掛歷,受到時任國家非遺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先生及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作為執行主編和同仁一起出版了《中國木版年畫集成·絳州卷》,將絳州木版年畫的源流、風格、特色及制作技藝全面公諸于世。他與兒子藺濤遍尋優質梨木版材,將版畫中的缺色版補充起來,讓人們欣賞到原創性的絳州木版年畫,現已雕刻了100余幅。

品鑒年畫,感受非遺魅力
絳州木版年畫誕生于佛道儒融合、鬼神信仰普及和祖師崇拜盛行的農耕文化時代,天上地下人間所有的神靈都依人們的意志和需求而各司其職,木版年畫對它們進行了人格化處理,通過選題、構圖、線條、色彩等藝術語言塑造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絳州木版年畫在雕版、套印、彩繪方面有一套較完整的制作工藝,有色紙版印年畫、版印敷彩年畫、版套年畫、版印手繪年畫、全套版印年畫,用大紅、桃紅、中黃、青蓮、普藍、墨綠等多種顏料套印,以鐵線描繪見長,尤以典雅著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新春之際貼于屋里屋外,營造出平安美滿、紅火熱鬧的氛圍,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

走近年畫,體驗非遺年味
如何讓這項非遺真正融入現代生活,新絳縣宣傳文化人士從未放棄過努力。藺永茂先生近年來每逢春節,都會在澄泥硯文化園舉辦絳州木版年畫展,已接待了數萬名來自各地的文化愛好者、專家學者、美院學生、研學的中小學生,讓公眾在欣賞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同為此項非遺傳承人的吳百鎖先生數十年來致力于木版年畫的傳承推廣,走南闖北舉辦或參與“河東明清木版年畫展”“歡樂中國年絳州木版年畫展”“山西木版年畫精品展”“太行故事——民俗版畫展”“匈牙利國際手工藝術節”“晉川民俗文化進澳門”等活動,讓絳州木版年畫走出山西,走出國門。

在歡慶首個“非遺年”期間,絳州木版年畫將通過“展覽+體驗”各類活動,讓這一承載千年福祉的民間藝術,走進千家萬戶,送去美好祝福。

文/記者 裴永和 供圖/藺永茂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