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戰國雙環耳三環鈕銅蓋豆:“豆”中有深意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1-21

□記者 王捷 文圖

文物名片

主角:雙環耳三環鈕銅蓋豆

出生時間: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出生地:永濟市趙杏墓地

藏寶地:運城博物館

如果您留意,可能會發現,在運城博物館青銅器展區,有這樣一類器具頗為獨特,被稱為“銅豆”“銅蓋豆”等,就比如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件來自戰國時期的珍寶——雙環耳三環鈕銅蓋豆。青銅器,竟然被稱作“豆”?

是的,你沒看錯,不過,這“豆”的意思與如今我們所理解的“豆”大相徑庭。我們提及的“豆”,普遍指豆類,是常吃的一種食物。而在古代,“豆”并不僅僅指豆類,其承載的歷史意義可謂大有乾坤:它不僅是一種盛放腌菜、肉醬等食物的器具,還是一種專門用于祭祀和宴饗的禮器,象征著身份和地位。

而這一切,從甲骨文中也能窺得一二。甲骨文中的“豆”字,是一個象形字,腹部像一個淺盤,最頂部的一橫,就像它的蓋子,下部是高柄圈足,類似高腳杯的腳,形象地描繪出了古代“豆”的基本特征。《說文解字》中也提到“豆,古食肉器也”,點明了其作為盛放肉食器具的用途。

青銅豆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最初人們用制作的陶豆來盛裝食物,造型也相對簡單質樸。隨著社會發展、工藝進步,青銅豆漸漸衍生出來。到了商周時期,豆已經成了貴族宴饗必不可少的飲食器具。

進一步查詢資料可知,從商周到春秋戰國,豆的使用非常流行,形制和用途也逐漸復雜。其材質很多樣,貴重的豆是用青銅等制造的,老百姓則多是用陶土、竹木等來制作。那時等級十分嚴明,飲食器具的使用有著嚴格規范,作為祭祀、宴饗等場合不可或缺之物,豆的使用數量、樣式與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緊密相連,是禮序的象征。《禮記·禮器》中就記載:“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天子可以同時使用26件豆,而公侯、大夫依次遞減。

豆的盛行,也讓反映古代山西地區文化特色的“三晉銅豆”成為一種特殊存在,其代表了中國古代金屬工藝的高水平。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青銅豆數量陡然上升,與鼎、壺相配,成為三晉地區主要的器物組合。在其他一些地區,銅豆多與銅敦互為補充,其功能大致相同。

三晉銅豆,延續春秋晚期的形制,分為方座豆、蓋豆、淺盤豆。方座豆的盤與底座分鑄,焊接成型;蓋豆的器和蓋以子母口相合,蓋可仰置成盤;淺盤豆為細長柄,盤極淺,流行于戰國晚期。

再看這件雙環耳三環鈕銅蓋豆,它繼承了傳統豆的基本架構,又融入了時代獨有的審美與工藝。雙環耳與同期其他青銅器耳部造型類似,既方便人們端著,又與蓋子上的三環鈕相得益彰,為銅器注入了一絲活力,既實用又精妙,真是簡約大氣、美觀大方。

這件銅蓋豆出土于永濟趙杏墓地。趙杏古墓群跨越東周、秦、漢三代,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如銅鼎、豆、壺食器組合,盤、匜水器組合等,專家判斷墓主人應是戰國時期魏國或秦國貴族、士大夫墓地。這些器物,不僅顯示了東周時期的禮樂制度,還展現了晉南青銅時期的精湛鑄造技藝。

古代,人們把大豆叫“菽”,秦漢以后逐漸用“豆”字代替“菽”字,從此豆的含義發生重大轉折。歲月流轉,器具的“豆”似乎已定格在了歷史中,而作為農作物的“豆”,依舊是今天人們最為常用的漢字之一。

這也讓銅豆不再只是一個器物,而是一段歷史的見證,持續書寫著屬于它的傳奇篇章,在歷史長河中璀璨盛放。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仍值得我們去探索、去追尋。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