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5-01-21
□胡春良
蛇,在中華文化中是十分特殊的存在,在十二生肖中排位第六,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圖騰之一。
在中國古代民俗文化中,蛇曾經是美好的象征,是原始宗教神之一,后被稱為始祖神。原始的圖騰崇拜中,東夷太昊族就非常崇拜蛇類動物。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時也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創世神;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也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傳,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列子》記載:“皰犧氏、女媧氏、神龍(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中國神話里的龍,大部分都是蛇進化的,山神都是拿蛇的,可見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地位和影響,誕生了眾多與蛇有關的成語,如蛇欲吞象、杯弓蛇影、龍蛇混雜、靈蛇之珠、龍蛇飛動、牛鬼蛇神、虎頭蛇尾、筆走龍蛇、打草驚蛇、虛與委蛇、春蚓秋蛇、封豕長蛇等,有褒有貶,意蘊豐富。
正是由于蛇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許多文物中也存在著蛇的形象。
在古滇國的青銅器中就出現了很多蛇形象,如戰國時期的孔雀銜蛇紋銅錐,西漢時期的蛇頭紋銅叉、虎牛搏斗銅扣飾、二狼噬鹿銅扣飾等。
山西石樓縣的后蘭家溝遺址出土了一件青銅蛇首扁柄斗,屬于挹注器(把液體盛出來再注入的器具),長37cm,勺徑4.8cm,1957年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斗作斂口,鼓腹平底,為罐形。底部一側伸出扁平的長柄,柄首為鏤雕的二蛇戲蛙,極其生動。柄身的裝飾為云雷紋的夔龍,斗腹裝飾著云雷紋的饕餮。
在運城,新絳縣柳泉村出土了著名的青銅器蟠蛇紋鏤空鼎,而四靈之一的玄武龜蛇相纏的造型更是多見。
那么運城市都有哪些與蛇有關的文物呢?現根據有關資料予以整理介紹,管窺優秀的傳統蛇民俗文化。
著名的蛇形象:蟠蛇紋鏤空鼎上的“蛇”

蟠蛇紋鏤空鼎(圖①)
時代為春秋,1965年新絳縣柳泉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通高24厘米,口徑26.2厘米。此器為最早的失蠟法鑄造例證,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其腹飾鏤空蟠蛇紋兩周,間以绹索紋分隔,別具風格,屬晉器中稀有佳作。
這件青銅重器上的蟠蛇形象,是中國著名的蛇造型,是文物蛇中的珍品。
蟠虺紋:青銅器上的“小蛇”
蟠虺紋是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寓意紋樣,以蟠曲的小蛇(虺)形象構成幾何圖形。其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卷曲長條形,蛇的特征很明顯,故又稱“蛇紋”。有的作二方連續排列,有的構成四方連續紋樣。蟠虺紋是青銅器主要的裝飾紋樣之一,是豐富生動的小蛇造型。
運城市臨猗縣著名的程村東周墓地就出土了多件蟠虺紋裝飾的青銅器,現選取兩件予以介紹。

鈕蓋鼎(圖②)
時代為春秋,運城博物館藏,通高17厘米,口徑17.8厘米。蓋底均呈圓形,三細足,蓋和腹部布滿蟠虺紋,蓋有三環鈕,腹部有兩環耳。

蟠虺紋編鐘(圖③)
時代為春秋,運城博物館藏,共9件,通高17.5厘米~30.5厘米,口徑12.5厘米~20厘米,是運城地區出土的著名禮樂重器之一,鑄工精美。
另外,運城博物館還藏有一件裝飾有蟠虺紋的鈁壺。

鋪首銜環鈁壺(圖④)
時代為春秋,河津市北原村征集。通高46.5厘米,口徑13.3厘米,腹徑23厘米,底徑15.2厘米。方形,肩飾蟠虺紋,四面各有輔首銜環,環飾柿蒂紋,方圈足,四鳳鈕蓋,蓋口一側有銘文。
鈁壺是一種古代的酒器,主要流行于戰國末年至漢代。鈁壺的形狀通常為方形,具有長頸和大腹,且帶有蓋子。這種器物的材質通常是青銅,用來盛酒漿或糧食。《說文解字》中提到“鈁,方鐘也”,表明鈁壺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現代的鐘類容器。
四靈之“玄武”的“蛇”形象

楷書神獸銅鏡(圖⑤)
時代為隋代,新絳縣出土,運城博物館藏,它為我們呈現了四靈瑞獸中的蛇造型。直徑19.5厘米,重705克。圓形,半圓鈕,北鏡特殊之處在于一圈銘文帶位于內外二區交界處,內區飾乳釘及葉蔓紋、四靈瑞獸及云氣紋緣。銘文陽刻楷體“美哉靈鑒,妙極神工。明疑積水,凈若澄空。光涵晉殿,影照秦宮。防奸積祉,應物無窮。懸書玉篆,永鏤青銅”,字體精美。
四靈瑞獸即朱雀、玄武、青龍、白虎,有著廣泛的信俗基礎。“玄武”古音通“玄冥”。相傳,玄冥為夏族的水官修和熙,夫妻二人致力于水事,死后被祀為水神。熙族的圖騰為靈龜,修族的圖騰為蛇,兩族世代聯姻,圖騰也合二為一成為龜蛇纏繞之象。纏繞的龜蛇形象是一種特別的造型。
絳縣倗國墓地出土的青銅重器獸形觥上的“蛇”
倗國是史冊上沒有記載的西周早期諸侯封國,絳縣的西周倗國墓地出土了眾多精美的青銅器,獸形觥就是其中之一。該器上的蛇紋裝飾,為今人展示了西周時期的蛇形象。

獸形觥(圖⑥)
2006年出土,山西博物院藏。高29厘米,長30.5厘米。方體,龍頭蓋,腹壁微曲。龍頭張口露齒,唇上飾蛇紋,蓋上飾龍紋和獸面紋,口沿以下飾花冠鳳鳥、長冠鳳鳥和彎角龍紋。觥體四壁和圈足分別飾內卷角大獸面和長冠鳳鳥,均以雷紋填地。主體花紋之上又以陰線刻成三層花,豪華富麗。
帶鉤上的“蛇”形象
帶鉤,也叫犀比,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屬奢侈品,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制成的。帶鉤起源于西周,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

蛇首素面銅帶鉤(圖⑦)
運城博物館藏,漢代,長13.6厘米,寬2厘米,提供了漢代蛇首的寶貴形象,也是古代蛇崇拜的物質反映。
運城,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國寶第一市”之美譽,又被稱為好運之城、鹽運之城。文物上的蛇形象,是運城燦爛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出濃厚豐盈的人文魅力。這些獨特的文化印記,為堅定文化自信、講好運城故事提供了生動素材,更是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的有力支撐。2025年農歷蛇年到來之際,讓我們“與蛇共舞”,尊享大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