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30
□記者 楊穎琦 文圖

文物名片
主角:清嵌螺鈿人物花鳥紋長方形木匣
出生時間: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尺寸:通長30.6厘米、通寬16.6厘米、通高5.9厘米
藏寶地:運城博物館
“螺”是螺旋狀貝殼類的總稱,“鈿”是鈿裝的意思,《集韻》中說:“鈿,以寶飾物。”“螺鈿”就是匠人將螺、貝、蚌等軟體動物的外殼加工成薄片,刻畫并拼組成花草、人物、鳥獸等紋樣,鑲嵌在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裝飾技法。經過匠人精心的打磨、髹漆、拋光等程序,粗糙的貝殼變成了色澤亮麗、色彩變幻無窮的藝術珍品。
在我國,螺鈿技藝由來已久,它起源于商周時期,至唐宋工藝成熟,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到今天,傳承千年的稷山螺鈿漆器髹飾技藝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這件館藏于運城博物館的清嵌螺鈿人物花鳥紋長方形木匣,正是河東螺鈿技藝傳承的一項實證。
目光在木匣上流轉,摩挲過細膩的漆面,仿佛觸碰到了歷史的脈絡。這件木匣匣身線條流暢,邊角圓潤,比例精妙,盡顯古樸大方之韻。周身髹以深沉烏亮的漆色,宛如夜之帷幕,為即將上演的螺鈿綺景鋪墊出神秘而莊重的底色。
目光流轉至匣面,一場螺鈿的盛宴豁然展開。螺鈿細片精心鑲嵌,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鳥圖。那繁花層層疊疊,正在枝頭盛放,色澤溫潤而多變。木匣四周髹飾著花草,那枝葉上的脈絡,由螺鈿天然的紋理細膩勾勒,似有生命的脈絡在其中流淌。
花叢兩旁,鳳凰在振翅欲飛。它們的羽毛,用不同色澤的螺鈿巧妙拼合,呈現出奇妙的層次感。鳳凰那靈動有神的眼睛注視著眼前的繁花,仿佛下一秒便會引吭高歌,啼破這一方幽夢般的寧靜。
而匣面上人物之精妙,更是令人嘆為觀止。主人的長須、仕女高聳的云鬢皆由纖細的螺鈿條縷鑲嵌而成,順滑而逼真。他們身著的錦裳,在光照下閃著炫麗的光彩,每一道衣褶都隨著人物的身姿起伏,似有微風拂動。仕女手中輕執的紈扇,扇面上的花鳥仿若被賦予了生命,與周圍的景致相映成趣。
可以想象,百年前的工匠師憑借著對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藝,將螺鈿切割成毫厘之微的薄片,再依形就勢,精準地嵌入木匣預先雕刻好的凹槽內。從不同角度觀賞,螺鈿的光澤或明或暗,變幻莫測,恰似一場光與影交織的夢幻之舞,將畫面中的人物花鳥表現得立體鮮活,呼之欲出。
古代的人們對家居用具頗為講究,除了實用性之外,還追求藝術性,這些精致華美的物件往往是家里主人品位的映照。因此,在名貴的硬木、漆器上裝飾各類彩色的珍貴材料,可以說是錦上添花,盡顯物阜民豐的氣象。而在珍貴的漆器上進行螺鈿鑲嵌,則更為稀少,多為富貴人家的高級定制,其造型、紋飾、尺寸都是依據個人喜好來定,在當時也算是奢侈之物。到如今,螺鈿漆器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欣賞這流光溢彩的藝術之美。
在歷史的長河中徘徊,這一方清嵌螺鈿人物花鳥紋長方形木匣宛如一顆明珠,靜靜散發著溫潤而迷人的光澤,將昔日的綺麗與典雅悉數展現。它不僅是一件木雕與螺鈿工藝完美融合的珍品,更是一個時代審美意趣與民間文化底蘊的深情寄托。它宛如一扇窗,透過它,我們得以窺見清代人們生活的精致典雅,感受古人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