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打泥墼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26

■徐信安

親愛的朋友,你見過打泥墼嗎?

親愛的朋友,你打過泥墼嗎?

如果沒有,那就聽我給你說一說吧……

打泥墼,顧名思義,就是用泥打成的泥抹。它比用土打的胡墼大好幾倍,是盤土炕的主材。

打泥墼,是農村老家在20世紀80年代前一種常見的活兒。

小時候,我就經常在村頭巷里的打泥墼現場跑來跑去、玩耍打鬧。長大后,又跟著父親曾打過三次泥墼。一次是1966年7月,另一次是1968年7月,還有一次是1979年7月。

這三次打泥墼,都是有緣由的。

1966年那次,是因為要給爺爺奶奶盤新炕。爺爺奶奶住的土炕雖然是解放前盤下的,但仍然完好、又沒有塌陷。可由于當時生產隊在麥收之后開展了一個“今年看糞堆、明年比糧堆”的積肥漚肥運動,要求10年以上的土炕都全部打掉,爺爺奶奶的土炕在必打之列。此時,擔任村大隊主要領導干部的父親當然就要帶頭,必須積極主動地將爺爺奶奶住的土炕打掉。打炕時,我在場,親眼看見爺爺奶奶的眼圈都紅了……

當年9月,孝順的父親就親自動手,用新打的泥墼給爺爺奶奶房里盤了新的土炕。

1968年那回打泥墼,為的是次年正月要結婚。當年9月,父親便用新打的泥墼將我結婚的新炕盤成了。

1979年打泥墼,則是因為老家擴了一座新院蓋了三間新房,要盤個新炕。

這三次打泥墼,我是跟著看、跟著學和跟著干的,至今印象都很深。通過看、學、干,我從父親的實踐中摸索出了打泥墼的規律和要領,這就是“三個階段、二十個環節和嚴把六關”。

何謂“三個階段、二十個環節”?其具體內容是:

第一,準備階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階段一切要從早,也就是要早籌劃、早動手,樣樣數數都檢點,以做到“萬事俱備”。每次打泥墼,父親在夏收之后就忙活起來了。這個階段有八個環節:一是定時間。就是確定在什么時候打泥墼。這個時間,一般是陽歷7月中旬左右,因為此時已入小暑,氣溫高、雨量少,又有麥草等,是打泥墼的最佳時間。二是選場地。即優選打泥墼的場地。選場地的要求為“一平”,指的是地面要平整,不坑洼;“二瓷”,指的是地面要瓷實,不松軟;“三高”,指的是地勢要高,排水通暢,不積水;“四寬”,指的是場地要寬闊,不窄小。當時,我的父親就把打泥墼的場地,選在符合上述要求的自家門口南邊的碾麥場,既近,又方便,還利于干活。三是備好土。即備好打泥墼所用之土。這種土,必須是沒有任何雜質和沙石的黃黏土。四是備全麥草。就是準備好三四寸長的麥草、麥秸和麥衣。五是備足草木灰。即備好一大洗臉盆正兒八經的純凈草木灰。六是備好模子。即備好硬邦、標準的模具。七是備全拍打工具。即備好石杵、棒槌、窄條木板和有角有棱的半截磚頭。八是和好泥。即是將土滲透水后,加上短麥草和麥秸反復用鐵锨和、用腳踩,像揉面一樣使其有拉力、有筋道。

第二,拍打階段。“一行勝千言,實干論輸贏”。這個階段,父親把它稱作是“實打實”階段。它有十個環節:一是擺放模子。即是在選好的場地,把模子放平、放正,不能一邊高一邊低,更不能歪歪扭扭。二是撒麥衣。就是給模子內的地面撒一層較厚的、勻稱的麥衣,以利挪啟泥墼。三是撒草木灰。即給模子內徑四邊撒上草木灰,以利模子與泥墼分離。四是抹泥墼。就是一人用鐵锨將和好的泥一锨一锨往模子里倒,一人用泥抹邊攤、邊按、邊抹,以做到實在、無縫、達標準、面邊光。五是清理模子。每抹完一塊泥墼,就要將整個模子用泥抹徹底刮一遍,尤其是內徑四邊和上面四邊更須刮干凈,以使泥墼毛坯四邊平光。六是嚴實覆蓋。即用麥衣先撒一層,然后再用麥秸對剛打下的泥墼進行覆蓋,約需兩三天時間,以防曝曬和裂縫,必須讓其慢慢陰干。七是拍打泥墼。泥墼凝固好了,表面也不沾手了,就要進行拍打。拍打約需兩三次。八是精心護理。即使是對拍打好的泥墼仍要覆蓋較厚的麥秸,以防裂縫。同時,還要備好雨具,以防雨水侵蝕。此舉約需三四天。九是平行挪位。泥墼陰干七八成時,用模子將泥墼套緊平移到另一個地方。移后,再覆蓋上麥秸。這樣做,是為了加快泥墼陰干的速度。十是起揭泥墼。挪位約兩三天后,就將泥墼起揭起來,然后再按照丁字形狀一塊一塊靠住斜立。這樣做,是為了通風透光干得快。這樣的立曬過程,也需兩三天時間。

這里有一個問題要說明,每次打泥墼,父親都要多打一兩塊,為的是應急防意外。

這一系列流程下來一般約需十天到半個月。但,最終還要由天氣好壞和溫度高低來決定。

第三,寄存階段。“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泥墼打好了,干透了,但絕不能萬事大吉。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心血東流。這就要求,必須及時把泥墼抬運家中,寄存到合適的地方。這個階段有兩個環節。一是抬運。即用人抬或拉運的方式將泥墼轉到家里。用人抬,是兩個人用木杠子一次抬一塊。抬時,泥墼要用粗麻繩摟住墊爛鞋的底部立著抬,后面的人還要用一只手護著防止搖擺。用小平車運,每次可運兩三塊,但要將泥墼斜靠在小平車一側車幫上,在專人的護送下,平平穩穩往回運。這兩種方式,父親都用過,第一、二次是用人抬,第三次則是用小平車運了。二是寄放。須寄放到安全、避雨、通風的地方。抬運到家后究竟放在什么地方?父親早就收拾好偏院的柴房,并在地上擺好了兩排等高的磚頭。放時是有講究的,一要靠墻斜著放,二要放在磚頭上,三要在泥墼之間夾上幾根禾稈。這樣做,父親說是為了不怕倒、不怕壓、不怕潮,也利于通風透氣。

寄存泥墼過程中,父親是十分小心和細心的,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著每一個角、每一條棱。

何謂“嚴把六關”?其具體內容是:

一是嚴把材料關。父親曾說:“材料是泥墼的生命。”因此,他對打泥墼的各種材料都很上心,特別是對“土”這一主要材料最為上心。我們村的土,有堿土,有沙土,有壚土,有黃黏土。經過比較,父親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黃黏土,而且是純純正正的、無任何雜質的黃黏土。選好后,無論路程有多遠,他都用扁擔一擔一擔挑回并堆成長方形的堆子。第三次打泥墼時,家里有了小平車,父親才不用扁擔擔土了。

二是,嚴把模子關。泥墼標準不標準,關鍵看模子。因此,父親從不借用別人的模子,而是用硬雜木自制。我記得,那時他是用家里一塊干透了的槐木板做了一副模子。解板時,還是我和他拉的鋸。模子的尺寸長2.1尺,寬2尺,高1.5寸;四邊木框寬度為1.2寸。模子四邊都是活的連結,其中一個角是可以打開的。當時,我不解地問父親:“爸爸,你為什么不借個模子,而要下苦自己做呢?”父親笑著說:“用自己做下的放心!”

三是嚴把和泥關。和泥,關系到泥墼的質量。泥和得好,打下的泥墼就結實耐用;泥和得不好,打下的泥墼就容易破損。父親和泥往往需三步:頭一步是在長方形的土堆上面先打幾個小畦,然后用水慢慢滲灌。滲土的水不能用巷西頭的咸水,而是要用從500多米以外村北龍王廟井里擔的甜水。第二步是待土滲透后,將麥草撒進去,將濕土不停加進去,用鐵锨翻和。經過“翻和——加麥草——加濕土——再翻和”的循環往復,整個滲土就算和完了,這叫用锨和泥。對于這種方式,父親是不滿足的,他還要用腳踩。踩泥時,他把褲腿挽得很高,讓我用鐵锨將和的泥一锨一锨倒騰到另一個地方,倒一層他踩一層。如果麥草少,就再加些;如果泥硬,就加點水。就這樣一層一層地踩,直到將原用锨和的泥踩完。踩完第一遍,父親還要踩第二遍。踩第二遍時,仍然要將泥一锨一锨倒騰回原地,倒一層泥,踩一層,直至將第一遍踩的泥踩完。接著,還要將泥倒騰著再踩第三遍。

經過用锨和泥,用腳三遍踩、三遍倒騰,父親才認為“泥和到位了”。此時,泥是和好了,但我的父親卻成了個汗流浹背的“泥人”了!

第三步是凝結。泥和好后,不能立即用,而是用鐵锨折成圓錐形且抹光,讓泥凝結,用村民的話說叫“醒一醒”(方言念xiù),以增強泥的塑性和韌性。

四是嚴把抹泥墼關。抹泥墼是打泥墼的基礎。抹時,父親讓我用锨將和好的泥一锨一锨往模子里倒,父親則用泥抹一一攤開并狠狠地按一按。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個是用鐵锨鏟泥時,要先把泥翻個個兒,用锨“扎一扎”(方言zā);“扎”完后,再翻個個,用锨“扎一扎”(方言zā)。之后,再把泥往模子里倒。這樣做,也是為了增強泥的韌勁。另一個是攤泥時,四邊泥的高度必須高出模子約2寸;從四邊到泥墼中心必須慢慢凸起來,比邊上的高度再高約半寸。這樣做,是為泥的收縮留下余地,為拍打泥墼留下空間。抹完后,還要用泥抹將四邊和面部齊齊收一收,以達到光亮齊整效果。

五是嚴把拍打關。拍打,決定泥墼的強度結實程度。怎樣拍打呢?拍打的方式是:或是用石杵子打,或是用棒槌捶,或是用窄條木板拍。父親拍打時,是三種工具交叉使用。拍打的順序是,先四邊再中間,接著再由中間到四邊,連續反復數次。拍打泥墼的標準為,厚度要達到1.6寸,中間凸起的高度要達到2.1寸,且面光而瓷實。拍打時,尤其要注意四角的拍打。拍打四角,我往往用的是半截磚頭。拍打泥墼的響聲,是有節奏的,是很好聽的,像一曲美妙的交響樂。

六是嚴把護理關。“會打不會護,不如家中坐。”對于拍打成的泥墼,要像看守銀壺一樣看守它,仍需要覆蓋較厚的麥秸防曝曬、防裂縫,仍需要備好防雨器物。護理的過程,也是陰干晾干的過程。在這個時間段,父親是高度警覺的,每天都要看幾次,有時端著飯碗也要看一看。

“關老爺是出五關斬六將,咱是把‘六關’保質量。”父親這句話雖然樸實,卻說出了嚴把“六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個階段”“二十個環節”和“嚴把六關”的苦斗,泥墼終于打成了!這時巷里人都跑來看,這個說:“這泥墼打得結實,真美!”那個說:“還是徐頭(對父親的稱呼)打得好,是咱巷頭一份!”……

有一天,我問父親:“打泥墼的真經到底是什么?”父親不假思索地回答:“打的是人品。”對于這句話,我想了又想,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人品決定‘作品’。”既然如此,那么老父親三次打成的泥墼這個高質量高標準的“作品”,豈不是他“吃苦耐勞、認真扎實、爭強好勝、精益求精”優良品質的體現和結晶嗎?

人常說:“汗水是金。”三次打泥墼的實踐,不僅使我得到了鍛煉,受到了教育,而且讓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許多。這些難得的“無價之寶”,成了我之后前行的動力和力量。

親愛的朋友,當你聽完這些,你有什么感想呢?

你一定會說:“打泥墼這個活,沒想到程序就那么多,就那么費時、費心、費力,真是太不容易了!”是的,打泥墼雖是個粗活,可卻也是個細活,是一環套一環的,是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馬虎的。如果不按程序走,功夫下不到,也是根本打不成的。

你一定會說:“可惜今天再也看不到打泥墼這個有意思的活了!”是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打泥墼這個活兒早已銷聲匿跡退出歷史舞臺了,可它的歷史作用仍在,深刻影響仍在,美好記憶仍在,且不時閃耀著樸實的光華!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