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26

河東成語典故園“董永自賣”雕塑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董永自賣”,指后漢董永賣身葬父得到仙女幫助的故事。
作為中國古代著名民間傳說之一,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被演繹成各個版本的戲曲、話本、影視作品,深受人們喜愛。尤其一曲《天仙配》“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更是將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唱火大江南北。
“董永自賣”最早見于西漢的《孝子傳》,在宋代的《太平廣記·女仙·董永妻》和元代的《二十四孝》中也有記載。
東漢董永,少年喪母,供養父親,家境貧寒,替人做工。農忙時節,他以小車推父,安置在田頭樹蔭下,然后進行農作,播種耕耘。父死,董永無錢,向主人家貸錢,立約為奴,賣身葬父。
喪葬完畢,董永來到主家做工還債。一日做工途中,董永忽然遇到了一位女子,女子自愿與他結為夫妻,并一同來到主家。女子聲稱自己能夠織布,主家吩咐須織成細絹三百匹,才準回家。沒想到,女子一個月就織足了布匹,讓人大為震驚。二人回到從前相遇的槐樹下,女子辭別董永道出實情:“我原是天上的織女,是天帝被你的孝心感動了,特意讓我下凡來幫助你的!”說完,便飄然而去。
最初的傳說,董永和七仙女并沒有戀愛情節,直到唐傳奇的《槐蔭記》,故事細節才慢慢豐盈,有了后來《天仙配》的演繹。
兩千年來,不論怎么改編,其故事大綱幾乎不變,主角一直是董永,主要宣揚孝道,只是隨著時代變遷,情節設置、人物形象和思想內涵在不斷豐富和創新。
董永賣身為奴葬父,孝感動天。雖家境貧寒,母親早逝,但他勤勞樸素、誠實純真,年少時的遭遇和生活的磨難,并沒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鍛造了他的至孝品格。尤其賣身葬父的行為,在當時是很難做到的,古代賣身是要簽賣身契的,這意味著從此為主家打工,失去自由,淪為奴仆。看似走投無路的無奈之舉,背后卻是孝道的體現。因為古代對孝道極為重視,不僅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后代,還要為長輩養老送終。所以,董永這種犧牲自我的行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一種對孝道最純粹的詮釋。這也是董永賣身葬父故事被推崇、流傳,還被載入著名的《二十四孝圖》的原因。
《天仙配》雖是傳說,但歷史上確有董永其人,董永故里就在萬榮縣皇甫鄉前小淮村,附近懷介村還有董永墓。從運稷線去萬榮縣城的路上,路旁就可以看到“前小淮”的村牌樓,上面書有“董永故里”四個大字。2006年,“董永傳說”還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專家考證,董姓源于舜時的董父豢龍,其后人一直活躍在河東大地,還有一說董永即西漢大儒董仲舒先祖。小淮村古時稱尚孝村,后因村地勢低洼,雨后積水成澤,故改名為小淮。
據萬榮縣文化人屈吉平介紹,“董永自賣”故事在當地有原型。《萬榮縣志》中《異聞傳說》記載,從前在稷王山下的尚孝村,有一戶董姓人家,其子董永,幼年喪母,跟著父親耕田種地,孝名遠揚。而附近村有一姑娘,名田仙,不僅美麗善良,而且紡線、織布、繡花樣樣行,是遠近聞名的“巧巧手”,人稱“天仙”。田仙仰慕孝子董永,兩人在村口一座橋上碰見后一見鐘情,因為貧寒,只能以槐樹為媒,在土地廟成親。婚后,兩人憑著勤勞,還清了葬父的債務,生活幸福。
現今,以小淮村為中心,方圓十里還居住著多戶董姓人家,據說都是董永的后代。而且村里還保存著一塊“董永故里”石碑,附近許多地名都與傳說吻合,有傳說的鵲橋,還有合婚布的習俗。正是這些記載和實證,讓傳說不再遙遠,變得真實,也讓孝道變得具體。
“董永自賣”之所以能千古流傳,不僅因為其中包含了奇幻的神話色彩,更因為它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孝道的尊崇。“孝”是立身之本,是道德的基石。董永的行為正是這種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完美體現。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孝道都如同夜空中的北極星,指引著人們走向道德的高地。
董永賣身為奴葬父的舉動,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能夠審視自己對父母的愛與責任。同時也提醒人們,在面對艱難困苦時,不要忘記對父母的感恩和孝順,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忽略對父母的關心和照顧,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傳承和弘揚這份珍貴的孝道精神。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