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2024-12-25
胡運玲
我給母親打電話,向她請教一個做飯技巧:“媽,蘿卜丸子怎么炸呀?我總是炸不好,不蓬松,不如您炸的好吃。”
母親很喜歡我有事求教于她,聽此言,她打開了話匣子:“蘿卜丸子要想炸好,得注意幾個細節,蘿卜絲不要擠水,打個雞蛋清進去……”
我邊聽邊不時附和、重復一下她的話,說到關鍵點更是恍然大悟地回應“噢,原來得這樣啊”!
母親向我傳授完炸蘿卜丸子的技巧,我們又拉了會兒家常,說了說彼此所在地的天氣,她聊了聊家里那只剛生了小羊羔的母羊,我講了講我們家這只跟我搶玉米吃的小鳥……這一聊就是幾十分鐘。
每次都是這樣,向母親請教問題只是一個引子,借此開啟我們母女的聊天模式。更主要的是,我想借此機會,讓母親覺得雖然兒女大了,也同樣還是需要她的;雖然分隔兩地,她同樣還是能為兒女做點事的。
其實,現在信息這么發達,我有什么問題非得依靠母親才能解決呢?就拿炸蘿卜丸子來說,網上有很多詳細的視頻教程,我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學習。但我更喜歡向母親請教,給她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給她一個被兒女需要的機會。
所以,生活中我經常向母親請教難題,小到做飯,大到育兒。她教的方法能不能用、會不會被我采納另說,每次我都是真誠請教,認真傾聽。
母親也很看重我向她討教,經常還會有后續的回訪電話,問我某個問題解決得怎么樣了。像炸丸子這件事,后來母親又打來電話,我說按她教的方法,炸得非常成功。她聽了特別開心。
有時,我也會向父親請教問題,比如我陽臺上的花生了蚜蟲,便向有著資深果樹管理經驗的父親請教殺蟲辦法。父親同樣會高興地、毫無保留地指導我。
向父母請教,刷的是他們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今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