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弘揚關公文化 建設文化強市

——運城市關公文化傳承發展三十五年綜述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24

■段利民

2024年9月21日至23日,以“傳承關公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為主題的“山西運城第35屆關公文化旅游節”成功舉辦,為運城文化強市建設再度賦能。

運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孕育了崇文、勤勞、厚德、勇敢的河東人,也孕育了一代英豪關羽。關羽一生恪守忠義,秉持仁勇,乃文乃武,至信至剛,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他的所作所為與他的性格品質,符合了民族文化的需求,滿足了百姓心靈的期盼,歷代封謚“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此可謂千古一人,彪炳史冊。由此而逐漸形成的以“忠義仁勇”為核心的關公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道德倫理理念,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成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已融入河東人的文化血脈,化育為運城人的價值底色,涵養著這一方人的精神世界。

1978年5月,隨著解州關帝祖廟大門再度徐徐打開,運城關公文化建設應時啟動,到80年代末期,已經形成廣泛的基礎。1990年,運城地委行署審時度勢,把握機遇,于當年10月舉辦了首屆關公廟會,正式拉開了運城關公文化傳承發展的序幕。

三十五年來,運城人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傳承關公文化,挖掘關公文化資源、文物古跡承載的豐厚道德資源,充分利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斷推動關公文化全方位現代性轉型,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豐富其時代內涵,提升了關公文化的影響力。

三十五年來,運城黨委政府充分發揮“關公故里”這一品牌,從最初舉辦的關公廟會到后來的文化節、文旅節,其形式不斷豐富,內容不斷拓展,涵蓋文藝展演、文化研討、文化交流、文旅融合、經貿洽談等諸多領域,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類節慶活動之一,在培樹社會良好風尚、推動區域綜合發展、增強民族國家認同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回顧三十五年來的關公文化傳承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起步”、“發展”和“品牌塑造”三個階段。

(1990年—1995年)起步階段

挖掘關公文化的豐厚資源,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推進運城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大潮涌動,全國上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在此背景下,1990年的首屆關公廟會集文化、民俗、旅游、經貿于一體,舉辦了盛大的文藝展演和物資交流活動,取得豐碩成果。廟會形式受到群眾熱烈歡迎,當年解州關帝祖廟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萬人次,門票收入達到30余萬元。

首屆關公廟會大獲成功,地委行署乘勢而上,于1991年至1995年,連續舉辦了第二屆至第六屆關公廟會,吸引著周邊地區和關公文化傳播廣泛的福建、廣東、港澳臺地區的嘉賓不斷前來參加盛會,規模逐年擴大。

第一屆至第六屆關公廟會主題很明確,就是“文化搭臺、經貿唱戲”,其間,第三屆關公廟會首次恢復了傳承數百年的“關帝金秋大祭”,第四屆關公廟會,省政協、省委宣傳部領導首次出席開幕式,設立了物資供銷、糧油外貿、農副產品、地方名吃、農業科技等11個市場。第五屆關公廟會的宗旨是“思想大解放、改革大突破、經濟大發展、事業大推進”,促進運城全面發展。六屆關公廟會都舉行了熱烈隆重的民間社火表演,開展關公文化研討,開發旅游線路,增加經貿洽談,域外客商陸續來運考察,活動內容不斷豐富。

六屆關公廟會的成功舉辦,弘揚了關公文化,活躍了物貿市場,加強了城鄉交流,帶動了經濟發展,“讓世人知道關公是運城人”“以關公之名助力河東經濟騰飛”“讓世界了解運城、讓運城走向世界”,促進了運城改革開放。

與此同時,運城成立了關公文化研究會等社會團體,一大批地域文化學者深入進行田野考察,挖掘歷史遺跡,搜集文獻資料,撰寫文章、出版書籍,最早提出了“關公文化”理念,開始對關公文化進行研究、解讀和闡釋。同時,從1993年起,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國家陸續組團來運城祭拜關公,開始了關公文化海外交流。

(1996年—2011年)發展階段

全面傳承弘揚關公文化,擴大運城知名度,帶動運城經濟社會發展,為海峽兩岸和世界華人搭建文化橋梁

1996年第七屆關公文化活動更名為“關公文化節暨經貿洽談會”,1997第八屆稱為“關公文化節”,該名稱由此正式啟用。從1996年到2011年16年間,運城舉辦了16屆關公文化節,關公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承和弘揚,關公文化研究成果豐碩,文藝創作和文化產業蒸蒸日上,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海峽兩岸關公文化交流日益活躍。其中,2000年運城撤地設市,關公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2010年、2011年兩屆“關公文化節”連續被評為“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活動”。

2010年第二十一屆關公文化旅游節(資料圖片)

關公文化研究不斷深入。關鄉人對關公文化的研究是抱有深沉情懷的,從政府部門到民間社團,從廟宇組織到關氏后裔,從專家學者到普通民眾,人員眾多。他們深入挖掘關羽家族歷史,仔細整理關公文獻與碑刻,系統梳理關公信仰的起源和發展,探究關公精神演變及傳播,收集民間關公信俗傳說,撰寫文章,出版書籍,舉辦論壇,研究成果不斷發表在報刊媒體,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關注和認可,成為全國關公文化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大批關公文化專家學者幾十年接力,并以《人·神·圣關公》《武圣關羽》《不朽關公》《世紀之問與時代回答——我們現在為什么還要敬奉關公》等豐富著述,把具有上千年豐厚積淀的關公文化研究推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層次、新高度。

文化旅游業快速發展。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關公文化活動帶動了運城文化旅游發展,來運游客人數逐年遞增,“關公故里游”成為運城旅游產業的拳頭品牌。其間,常平關帝家廟對外開放,關帝祖廟御園開園迎客,關帝祖塋開始修復,逐步形成關帝祖廟、關帝祖祠和關帝祖塋“三關”景區。2000年6月,運城撤地設市,關公文化旅游進一步發展,當年接待國際游客1.6萬人次,同比增長15%。2001年第十二屆關公文化節開幕式經央視轉播后,吸引了全國觀眾的目光,該屆文化節首次提出“以關公文化為橋梁和紐帶,著力打造運城黃河根祖文化旅游品牌”。2002年舉辦了首屆“關公門前耍大刀”武術比賽,從此該活動成為弘揚關公“武圣”精神的重要項目年年舉辦。2005年,運城接待國際游客1.8萬人次,接待國內游客580萬人次。2009年,通高80米的世界最高關帝圣像矗立在運城,成為運城旅游的新景觀和新文化地標。

關公文藝創作蒸蒸日上。圍繞關公文化,文藝創作日益繁榮。1997年第八屆關公文化節首次舉辦“關公戲蒲劇專場”,受到當地群眾和嘉賓的熱烈歡迎,蒲劇開始成為每年關公文化節必不可少的內容,《關公與貂蟬》《古城會》《霸王挑袍》等劇目陸續排出上演。民間文藝工作者編排了《關公出征》《闖關斬將》等威風鑼鼓曲目,粗獷豪放、鏗鏘有力,先后多次榮獲藝術節大獎。以關公故事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不斷涌現,5集電視連續劇《關公出世》、4集電視專題片《關公熱話》、20集電視連續劇《少年關公》相繼拍攝和播放。與臺灣漫畫大家蔡志忠合作,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創作拍攝動畫電影《武圣關公》。與此同時,積極發展新型文化業態,開發了關公像、關帝表、護車神等文創產品,老百姓恭請關公像安放在家中、安放在愛車里保佑平安,內容豐富的關公信俗融入到群眾日常生活中。2008年,“關公信俗”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全社會的文化瑰寶。

關公文化交流日趨活躍。應東南沿海福建、臺灣等地關廟單位邀請,解州關帝祖廟連續數十年組織“關帝巡游”活動,受到當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1996年,解州關帝祖廟的關公文物赴臺灣展出,帶著關帝祖廟香火味十足的文物受到臺灣同胞熱情參觀膜拜。1997年,解州關帝祖廟聯合河南洛陽、湖北當陽和福建東山三大關帝廟,首次舉辦了“中華關帝廟聯誼會”,東南亞國家和臺灣地區的關帝廟宇組織積極參加,由此開始了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關帝廟宇的密切交流。同年,運城關公文化學者訪問臺灣,并與馬來西亞學者在運城舉行了關公文化研討會。1998年,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駐華使館的文化參贊、領事參加了第九屆關公文化節活動,關公文化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1999年第十屆關公文化節,運城當地企業家積極參與并大力支持關公文化活動。2002年10月,100多位臺灣和大陸學者匯集運城,圍繞關公忠義仁勇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等主題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16年間,美國、日本、東南亞、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團不斷來運,使得關公文化成為增強世界華人聯系溝通、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橋梁和紐帶。

(2012年至今)品牌建設階段

關公文旅融合發展方興未艾,運城區域綜合實力不斷提升,關公文化時代價值日益凸顯,作為聯系全球華人的精神紐帶作用進一步增強

2012年,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指出:“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同現實文化相融通,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边\城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賦予關公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促進關公文化與當代發展相適應,關公文化傳承弘揚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帶動區域綜合實力不斷提高。

關公文化研究成果豐碩。2012年9月,運城創辦關公文化季刊《關帝廟》,至今已編輯出版49期,始終堅持“聯誼天下關廟,團結全球信眾,弘揚關公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辦刊宗旨,已經成為宣傳弘揚關公文化的重要平臺。2014年,運城組織10多位地方文化學者啟動編撰《關公全書》,內容涵蓋關公氏族、戲曲書畫、詩聯文獻、廟宇碑刻、民俗信仰,等等,15卷400多萬字,2019年8月正式出版,成為關公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解州關帝祖廟組織專家團隊編纂《解州關帝祖廟志》,系統搜集、整理、研究關帝祖廟資料,目前已出版《碑刻題記卷》、《器物題銘卷》和《楹聯牌匾卷》,為弘揚關公文化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2016年底,運城學院成立了“關公文化研究中心”,涵蓋文學、史學、教育、美術、旅游、文獻等諸多領域,對關公文化特別是關公文化的現代意義和時代價值進行全面研究。從2018年開始,國家一級文化社團組織中華文促會參與主辦“關公文化研討會”,規格不斷提高,影響力不斷擴大,邀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科院的全國知名專家作主旨發言,向全國各地學者征集論文,從不同角度闡釋關公文化,形成豐富的研究成果。2020年5月,運城市成立“關公文化研究院”,12名專業人員陸續到位,建立起一支高水平專業研究隊伍,從而形成了“專職+兼職”的關公文化研究隊伍。

關公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公文化信仰。2013年運城市全面啟動“關圣文化建筑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16年市人大通過《運城市關圣文化建筑群保護條例》,關圣文化建筑群保護納入法治軌道。2019年以來,運城聯合中華中山文化交流協會和有關臺灣文化組織連續舉辦了六屆“海峽兩岸關公文化書畫展”,該展覽現已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動。同時還舉辦了“關公文化攝影展”“我心中的關公征文大賽”等活動。2018年,“中華夢·關公情”“一帶一路行”活動舉行,關公文化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祭拜規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運城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共同研究制定出傳承悠久傳統的《武廟祭典》,為全國各地祭祀關公提供了更莊重、更文明的傳統民間信仰表達方式。民族交響樂《關公頌》、蒲劇《忠義千秋》先后走進國家大劇院,用藝術形式向世人講述關公的故事。

關公文化成為涵養社會道德風尚的源泉。關公作為傳統文化君子人格的典范、大丈夫風范的標桿,其忠義精神、神武氣概,一直被重品德重修為的華夏子孫所崇尚、膜拜,成為鼓舞中華兒女忠義氣節、砥礪人格、奮發圖強的力量源泉。如何把關公文化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使之成為涵養社會道德風尚、提升民眾文明修養的重要源泉和抓手,運城作了有益探索。比如,2012年第二十三屆關公文化節期間,舉辦了“百家企業、萬人誠信宣誓和萬人大簽名”活動,營造誠信環境,打造誠信運城。將傳承關公文化與創新社會治理、樹立良好風尚相結合,定期舉辦“關公文化道德講堂”“關公文化進課堂”“學關公精神、做關公傳人、為運城增彩”等文化活動。再比如,關公文化節各項活動都以群眾為主體,讓更多的市民群眾參與其中,在潛移默化中體悟忠義文化,把關公文化落實到工作中、生活中、家風家教中。受關公文化等傳統文化長期熏陶,運城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持續提高,先進模范、身邊好人不斷涌現,2023年,運城市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城市軟實力進一步提升。

“關公故里”的品牌力持續增強。作為關公故里,運城市勇于肩負起傳承弘揚關公文化的重任,高高擎起傳承弘揚關公文化大旗,關帝祖廟已經成為天下關廟共同崇奉的關廟之宗。每年堅持舉辦的農歷四月初八關帝巡城活動、農歷六月二十四紀念關帝誕辰活動和關公文化旅游節,已經成為關公故里三大頗具號召力與權威性的品牌活動。特別是2017年以來,關帝祖廟每年舉辦的“祭拜關公大典”,吸引數千名中外關公信眾熱情參與,省政協領導恭讀祭文,社會各界和民間團體代表敬獻花籃,行三鞠躬禮,表達對關公的敬仰之情。從2020年開始,解州關帝祖廟和關公文化研究院,聯合對各地傳承弘揚關公文化工作有代表性關帝廟宇和文化組織,授予“關公文化交流基地”牌匾,至今已經授予44家,牽頭建立起關公文化交流的聯盟,引領關公文化傳承發展的正確方向。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工作,受到國家和省級有關部門的高度關切,從2017年第二十八屆關公文化旅游節開始,民革中央、國務院臺辦、中國僑聯、中華文化促進會等機構或團體參與指導,山西省委宣傳部參與主辦或指導,省文旅廳、省民革、省臺辦、省僑聯、省中華文促會等省直部門積極協助支持,關公故里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關公文化旅游持續升溫。關公文化衍生出的關公精神為旅游賦予更多的價值意義,更多游客走進運城,眺望魅力七彩鹽湖,參觀堯舜禹歷史古跡,品讀五千年華夏歷史。其中1400多年的關帝祖廟和家廟彰顯著巨大的人文魅力,拜謁自然必不可少。春秋樓的懸梁吊柱、倒懸藻井巧奪天工,26根盤龍石柱全國之最,精湛的琉璃、木雕、磚雕、石雕、鑄造工藝極富神韻,162方匾額、22副楹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歷史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關公文化博物館升為“一級博物館”,1375件文物講述著關公文化發展歷程,承載著民間信仰寄托。2020年以來,運城累計投入16.3億元,全面實施關公文旅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文物和生態資源保護,整修了47處文物建筑、7處遺址,建設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和各種智慧旅游設施,整治五龍峪古河道,如今五龍峪河岸青水綠,鹽池濕地水草豐美,成為中外游客的網紅打卡地。2024年8月,“關公故里文化景區”5A級景觀質量通過文化和旅游部評審,今年國慶節假期,運城各大景區旅游火爆,全市共接待游客517.53萬人次。其中關公故里景區日均突破萬人。在關公像前裊裊繚繞的香火中,廣大游客信眾和關公進行跨時空的對話,感悟著關公的忠義誠信,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以升華……

2024年9月23日上午9時,山西運城第35屆關公文化旅游節在莊嚴肅穆的解州關圣文化廣場拉開帷幕。記者 金玉敏 陳方斌 攝

關公文化紐帶作用更加彰顯。解州關帝祖廟關公圣像到福建、臺灣等地開展巡游活動,成為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2009年以來,解州關帝祖廟關公圣像到福建巡游7次,到臺灣巡游3次。其中2013年3月,山西省組織的主題為“忠義精神聚兩岸、三晉文化耀華夏”赴臺灣巡游活動,歷時21天,巡游臺灣14個縣(市),受到臺灣民眾熱烈歡迎,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層級最高、時間最長的一次晉臺交流活動。2013年,國臺辦授予解州關帝祖廟“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牌匾,2015年中國僑聯授予解州關帝祖廟“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每年都有上千名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來運祭拜關公,體悟忠義精神,汲取精神力量,祈盼順意安康。關公文化作為海峽兩岸和全球華人聯系紐帶作用更加彰顯。

◆思考及展望

關公文化的傳承發展實踐,就是運城黨委政府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實踐,不斷提升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的實踐,必將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運城篇章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通過三十五年的關公文化傳承發展實踐,運城市深刻認識到,關公不僅是運城的,更是中國的、世界的,關公文化超越時空、超越地域、超越民族、超越國界,具有人類共同價值,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關公文化的傳承發展過程,就是運城黨委政府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的過程,關公文化飽含的道德人格、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進取擔當等基本理念,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古老智慧和精神動力。

傳承弘揚關公文化,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公文化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作戰以勇的核心要義,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滿足了不同階層信仰重構的精神需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相對應。尊崇關公精神,本質上就是尊崇關公“忠義仁勇”的道德人格,這里的“忠”是對國家的忠誠、對社會的忠貞、對人民的忠心,是“惟正是忠”;“義”是正義、信義、仁義,是“為正而義”,把“正”作為唯一指向,充滿著強大的正能量。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關公文化中汲取豐厚的營養,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結合民眾生活來落地、落小、落實,以此推進向上向善,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無疑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路徑。

傳承弘揚關公文化,有利于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罢\信”不僅是關公文化的重要理念,更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通過挖掘弘揚關公文化“仁”的道德倫理內涵,倡導“以義制利”的正確“義利觀”,在競爭中協作,講求和氣生財,在全社會再塑“重諾守信”的商業倫理。關公文化中的“勇”的理念,有助于人們樹立競爭、擔當、開拓、創新精神,有利于促進現代企業精神的形成。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弘揚關公精神,對于遵守誠實守信規范、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促進企業正當競爭、降低市場交易成本都有著重要意義。

傳承弘揚關公文化,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運城解州關帝祖廟午門上懸掛著一副于右任先生撰寫的對聯:“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簡單而深刻地揭示了關公文化對團結中華民族的重要價值。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最長遠和最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關公文化具有人類共同價值,雖發源于漢族地區,但在藏、滿、錫伯等少數民族地區廣泛傳播,并與當地的民間信仰相融合,成為各民族共同的民間信仰,成為連接中華各民族的精神紐帶。大力弘揚關公文化,推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價值觀念融合,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會產生獨特而深遠的影響。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時強調:“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提升道德情操、樹立良好風尚、增強文化自信?!?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的習近平文化思想,進一步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運城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從歷史大縱深、國際寬視域、時代新高度,不斷賦予關公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方式,統籌關公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制定了關公文化建設中長期規劃,成立了關公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關公文化研究院,建設關公文化博物館,發展文創、研學、文藝、旅游等多種業態,形成“文物保護+研究闡釋+旅游開發”三位一體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發展格局,把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全力做好“關公文化”這篇文章,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使關公文化與時代文化相融合,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民族團結相契合,為中國式現代化運城實踐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市委宣傳部一級調研員)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