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18
李曉妮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新的物質生產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條件下形成,當關鍵性技術實現突破、發生質變,必然引發生產力核心因素的變革,從而產生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這些都為我們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數字經濟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型經濟形態,正成為全球產業發展與變革的重要引擎,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在形成新質生產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數字時代新質生產力的新特征
數字時代,新技術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基礎上強調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技術創新,代表著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性技術維度。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新要素。不同于傳統的勞動、土地等要素資源投入,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改變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基本構成要素結構,數據生產力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數字產業作為以數據生成、采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動生產力變革和創新,形成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新技術。新質生產力的落腳點在于基于數字技術的算力。以算力為落腳點的新質生產力的巨大躍遷,不僅表現為其將改變物質變換的傳統生產力范疇,即以數字賦能為主導的生產力發展和變遷將改變以往高物質投入、高資源能源消耗、高碳排放和高污染的發展范式,使經濟轉向更加高效能、高質量、綠色化的發展新范式;而且還表現為消費模式的改變以及充分發揮消費在推動生產力躍遷中的重要作用。數據要素作為國家關鍵性生產要素,與算力相結合,將衍生形成強勁的數據生產力,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質生產力的載體是新產業。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圍繞核心基礎硬件、基礎軟件和高端信息服務,以及高端整機產品實現了突破性發展,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網絡通信水平世界領先,數字產業化取得實質突破;產業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業態和新模式快速成長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將肩負起引領創新的使命,將促進人工智能、電子元器件、工業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群化發展,成為我國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科技創新。數字技術牽引模式把數字技術創新作為集群發展的命脈和根基所在,通過數字技術的研發突破、成果轉化,促進技術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匯聚一批創新型企業及其研發和服務機構。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融合數字、物理和生物系統,它的主要驅動力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物聯網。這是當代最重要的科技發展趨勢,正在引領全球創新浪潮,迅猛地改變世界經濟發展結構。
數字經濟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支撐
數據要素是創造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生產資料,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內容,可以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土壤與載體,數字基礎設施憑借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手段,可對各方面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強支撐。
數據作為新生產要素賦能生產力升級。在數字信息迅速倍增的時代,海量的數據資源具有巨大的潛力,人類的知識生產方式也發生了由傳統知識生產到網絡知識生產的嬗變。依托于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數據智能,能夠以其強大的數據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創造”知識。數據要素配置能夠憑借無界性與正外部性等特征打破空間壁壘,促進資源跨區域流動,將優質資源要素集中起來,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進而緩解生產要素不對稱問題。
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為新質生產力形成提供實體基礎。數字產業集聚可鍛造多主體參與、高技術密集度、復雜數字產品結構的產業鏈條,從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和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能夠有效發揮數據、算力、算法等要素的作用,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構成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支撐。同時還可以以顛覆性技術創新和技術融合為驅動力,開辟新賽道、新經濟、新業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形成的主要陣地。制造業企業可以借助數字技術改善管理與生產方式,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制造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
數字基礎設施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堅實平臺支撐。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可通過數字技術,將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各類生產要素具體化、動態化地集成于共享網絡當中,推動數字產業發展,同時會帶動資本、人才和技術等大量資源的再分配,加速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促進國內各生產環節供需對接循環往復,推動行業垂直分工。數字基礎設施還有利于貿易市場地理范圍擴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貿易摩擦,使不同生產者有機會在市場范圍內匹配到最具優勢的生產環節并參與國內價值鏈分工。
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以市場與政府有機結合協同提高數字創新能力。新質生產力是引導我國未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要通過統籌協調、相互支撐,促進集聚式發展。一要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兩手抓。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厘清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理順中央和地方權責關系,協調好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之間的關系,形成政府機制與市場機制雙向嵌入、集中化與扁平化有機融合的數字技術創新模式,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營商環境、市場環境和發展環境,服務于新質生產力建設。二要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要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聚焦“卡脖子”技術集中攻關,利用好“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著力解決高端芯片、軟件等產業鏈關鍵技術環節存在的問題。三要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要讓國有企業作為核心技術創新的先鋒隊,民營企業作為孵化新技術的重要載體,加快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主導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最大限度地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和創造動能。
以數實融合加快推進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制造業是國家繁榮的基礎,國家的繁榮離不開制造業的支撐。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支撐點仍然是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這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一要提升改造傳統產業。尤其是在推進制造業數字化進程中,必須穩步推進工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應用為牽引將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與工業互聯網的新技術、新模式緊密結合,加快數字化智能化進程,積極探索制造業新模式。二要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同時要充分發揮科技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推動力以及潛在布局能力,加快技術促進產業的進程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進程,推動產業需求牽引科技創新措施雙輪驅動,實現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大循環。三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發展。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加強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進一步促進創新要素向未來產業聚集。
以培育創新型人才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新質生產力的提升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儲備,離不開創新人才在科技研發以及技術創新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國家在儲備創新人才時必須加強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一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要完善全鏈條培養制度,培育優質的創新型、專業型、實踐型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尤其要加強青年創新人才培養,人才評價要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二要提高人崗匹配度。要以完善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培養經濟發展緊缺的應用技能型人才,以個性化、多元化的職業指導體系幫助求職者找準個人職業定位,以便捷的就業信息共享平臺提升求職雙向選擇效率,以健全的就業保障促進人才流動,以積極的就業政策穩定就業形勢。三要發揮企業作用。鼓勵企業與行業協會、科研院所構建數字經濟產學研科技人才聯盟,共建共享成果數據庫、人才數據庫和專家數據庫,提升地方科技人才集聚度。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建立深層次、多方位的合作關系,構建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科技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鏈現代化發展。企業還可借助數字技術構建線上人才交互平臺,通過人才柔性流動機制與高校、科研院所進行交互,引導專業人才集聚,發揮科技人才創新賦能作用,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作者單位:運城市委黨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