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11
張亞龍
強化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是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強調“維護公共安全體系,要從最基礎的地方做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基層是應急管理工作的落腳點。基層應急管理既是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環,也是健全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的應有之義,更是保護國家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工程。新時代,如何提升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做到預防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更好地維護廣大群眾切身利益,已經成為亟待回答的人民之問。
一、公共安全事前預防必須注重全方位做好應急準備
生產安全事故和自然災害具有可防可控性,通過有效的技術和管理手段,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可降低事故發生概率。事前預防是一種更經濟、更安全、更有效的公共安全策略,實現從“被動防御”向“源頭治理、主動防控”轉型,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風險,最大程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應急準備是公共安全事前預防的重要環節,是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常備不懈的主要手段。近年來,我市堅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根據突發事件的分類標準,按照“一類事件一個單位進行統籌,一件事件由一個單位落實”的原則,建立了市級“1+47+62”(1部總體應急預案、47部專項應急預案、62部部門應急預案)應急預案主體框架。各縣(市、區)也根據各自轄區安全風險實際,編制縣鄉兩級應急預案3000余部。基層組織、企事業單位結合實際修編應急預案,在礦山、危險化學品、冶金、建筑施工等重點行業領域實現應急預案編制全覆蓋。修訂后的應急預案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輻射到點”的應急預案體系,切實解決了突發事件發生后“誰去處理、怎么處理”的問題。
二、公共安全事前預防必須注重多層次開展安全教育
加強從業人員乃至全民安全教育、安全培訓,對有效防范事故、推動公共安全事前預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市著眼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格局,堅持在源頭治理、科技強安、群防群治上下大力氣,高度重視多層次安全教育培訓,堅持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納入市縣鄉三級黨委政府理論學習計劃,定期對2300余名基層政府分管領導和相關業務人員進行專題培訓,3年來累計培訓考核“三項崗位”人員(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2.5萬余人次。堅持以“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周等系列活動為依托,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持續加大安全宣傳“五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活動力度,拓展安全宣傳受眾面,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
三、公共安全事前預防必須注重立體化應急救援建設
應急救援建設是公共安全事前預防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應急管理綜合水平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持續加強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升快速反應和高效處置能力。目前,全市建立了76支3000余人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在礦山、危險化學品、冶金工貿、電力、特種設備、城鎮燃氣、森林防火、防汛救災等16個重點行業領域,將140余名行業安全專家納入應急救援保障體系,形成了“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政府專業隊伍為骨干、社會力量隊伍為輔助”的救援隊伍體系。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實施總投資1.25余億元基層防災能力提升項目,為市縣鄉三級救援力量配備1576臺(套)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專業裝備。市財政投入1750余萬元,分批購置2000余件礦山救援、危化救援等裝備器材,為科學、高效救援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是防范安全事故、應對災害風險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國家應急管理基礎支撐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在提升應急管理能力、推進事前預防上狠下功夫,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作者單位:市政府辦公室)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