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27
解建國
這一天,大哥打來電話,說舅舅沒了,約我一塊去舅家。當時是凌晨,我穿上衣服,就去了。舅舅家離我家并不遠,相隔有100米的樣子。
進了院子,只見燈火通明,舅舅已經穿好壽衣,躺在孝子墻后面的一塊門板上,心里不免感到凄涼。含淚看著他的遺體,他生前的樣子在淚眼中浮現。
我見舅舅的最后一面是今年的中秋節前夕,我帶著牛奶、月餅去看他。他在北房客廳西面的一間房子里躺著,身上蓋著一床被子,見我來了,掙扎著起了床,又費力地把被子疊好,坐在床邊和我說話。眼前的舅舅明顯蒼老了許多。我拿出一塊月餅讓舅舅嘗嘗,舅舅咬著月餅在嘴里咕嚕,難以下咽。我看到舅舅的牙齒已經脫落,只剩下高低不齊的牙根,沒有咀嚼的功能了。舅舅咕嚕著月餅,眼淚流了下來。
舅舅辛苦了一輩子,老了都沒把牙鑲上。兒女們勸他補牙,他舍不得花錢,總是推托,克勤克儉到常人無法想象的地步。舅舅從小生活困難,深知“掙錢難,錢難掙”,所以總想著不花錢,少花錢,口挪肚攢創光景。
第二天,鄰居們前來幫忙,我們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村里的根娃娘說:“你舅這人仔細了一輩子,看他在會上(集市)買過一餅子、一根麻花嗎?可仔細哩。”舅舅結婚后,家里的財政大權就交由舅媽打理,自己只知掙錢,從不花錢。
我小學時就住在舅舅家里。舅舅起早貪黑,不辭勞苦,在生產隊里,犁耬耙磨,樣樣精通,深得鄉鄰贊揚。后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舅舅除了耕種自家的十幾畝責任田外,還耕種著我小姨的田地。小姨常年在鄉寧工作,地里屋里就都交給了舅舅照護。
除了種地,舅舅又和舅媽一起搞些副業,貼補家用,編一些筐筐籃籃在集市上變賣。我晚自習回來,常常看到舅舅家的燈亮著。生性憨厚的舅舅卻有著一雙巧手,編織的筐筐籃籃既結實又好看,在集市上深受顧客青睞。在那個溫飽難保障的年代,舅舅不僅確保家里大人小孩不受饑寒,還買回一輛當年流行的永久牌加重自行車,全家人引以為豪。
隨著改革開放,舅舅一家的光景像芝麻開花一樣,一年更比一年好。舅舅家里又建起了五間兩層大北房,一家人其樂融融,快樂而幸福。
舅舅年紀大了仍不肯停歇,又在一家養雞場打工,因為樸實憨厚,深得老板信賴,就把雞場交給舅舅全權打理。進飼料,賣雞蛋,一筆筆賬目,一樣樣開銷,舅舅都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雞場老板說,十村八村都難尋這么一人。
舅舅的一生雖然很平凡,沒有什么豪言壯舉,但以他平凡樸實、為人忠厚、勤勞簡樸的作風引領我們成為忠誠可靠的人、和諧處世的人、勤儉持家的人。這些是我們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我們為有這樣的一位好舅舅而驕傲、自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