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26
■薛高峰
人常說,宿鳥戀本枝。我所在的連隊曾被華東野戰軍前委授予“濟南連”英雄稱號,瞻仰老連隊,重溫軍營夢,是我的夙愿。去年春節,利用一家人難得的共休假期,驅車前往闊別30年的軍營。代縣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縣城內雄偉的鐘樓,大氣磅礴,威震三關。大運高速公路宛如長龍承載著南來北往的車流,道路兩旁沉睡的田野等待春天喚醒。從縣城通往營區的柏油路車水馬龍,兩旁聳立的廠房和連隊所在地峪口村壯觀的門樓訴說著第二故鄉的滄桑巨變。由于部隊整編,營區閑置,當年繁鬧的軍營顯得寂靜,只有聳立的棟棟樓房和挺拔的株株白楊在恭候和笑迎當年的主人。望著魂牽夢繞的軍營,激情飛揚,思緒萬千。
代縣地鎖晉北咽喉,雄屏中原腹域,歷為三晉門戶、戰略要沖。境內雁門關、邊靖樓和楊家祠堂等古跡,構成了韻味獨特的關隘文化,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精神脊梁。連隊駐守在滹沱河以北、恒山余脈的藏山南麓,和峪口村(鎮)相鄰,距團部和縣城有十多公里。全年無霜期最長不到五個月,相對晉南生活要艱苦許多。當時連隊生活供給由團后勤服務中心集中采購,每天給養員都要騎自行車帶回官兵的生活必需品,累得上氣不接下氣。遇到雨雪天氣,巧婦就難為無米之炊了。鑒于基層伙食標準偏低和預防極端天氣斷炊,連隊組織開展“南泥灣”生產活動,開墾營區邊角和村民撂荒的土地。菜地不光有北方的蔬菜,一位湖北籍戰士還從老家帶回南方的品種,不僅豐富了旺季菜盤子,而且補充了淡季菜籃子。官兵來自五湖四海,“生旦凈末丑”什么人都有。夏天下大雨河水上漲,水位回落后,兩岸低洼處就成了天然捕魚池,星期天,戰士們用篩子捕撈,幾個人半天時間就會背回一筐鮮活的魚,炊事員把小的油炸、大的熬湯,餐桌上就多了佳肴。戰士小李學過泥瓦工,利用營區墻角順勢搭建了豬舍,家畜成了戰士們的小伙伴。連隊泔水不夠用,大家空閑時間以班為單位輪流到野外割草喂養家畜,既增添了生活的樂趣,又改善了連隊伙食。駐地氣候寒冷,但滹沱河兩岸種植的大米口感十分筋道,古代專供皇宮享用,沒有菜也能狼吞虎咽。逢年過節連隊都要殺頭豬,再換一點當地的大米,讓戰士們度過一個愉快的節日。
部隊生活雖然單調,但官兵們苦中有樂。春天登門,營區背后種滿果樹的山坡盛開五顏六色的鮮花,香氣飄溢。夏天到來,微風吹拂,好像住在避暑山莊。秋天光臨,山坡掛滿累累果實,仿佛住在花果山。冬天露頭,戰士們換上“三皮”,換崗回來,睫毛、棉帽掛一層厚厚的霜,活像“圣誕老人”。官兵們五湖四海“調”不同,同吹一把號,情同手足,其樂融融。戰士有病,連隊做一碗熱騰騰的面條送到床前;戰士生日,連隊召開燭光晚會表示祝賀;戰士探家,連隊送一份土特產帶給家人;親屬來隊,連隊主官陪他們吃一頓團圓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每當連隊執行重大任務,有的戰士患病,悄悄把住院證明壓在鋪下,有的親人病重,默默把書信藏在兜內,有的擇好婚期,申請在軍營舉辦典禮,官兵們用滿腔熱血創造了連隊一個又一個輝煌,用堅實的脊梁托起連隊一塊又一塊豐碑。一年春節,大家張燈結彩喜迎新年,連長提議讓我為連隊大門擬一副春聯。沉思片刻,我脫口而出,上聯是“濟南城頭壯士踏硝煙殺敵立功逞英豪”,下聯是“滹沱河畔新秀展雄姿戍邊衛國鑄軍魂”,一位陜西籍戰士隨口補充橫批“魯晉爭輝”,大家齊聲喝彩。春節團首長給官兵拜年,夸贊這副春聯把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展示了英雄連隊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每每想到這些難忘的情景,我都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激情燃燒的歲月!
連隊是全團軍事訓練先行連和全面工作一面旗。一年秋季,接受集團軍連以上軍事主官野戰陣地防御作戰示范任務,團首長把模擬訓練場選擇在軍事要沖雁門關。連隊住在附近的羅莊村,一條蜿蜒曲折、崎嶇陡峭的土石路從雁門關旁延伸至208國道,是村民走向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全村十幾戶人家,房屋依山勢走向而建,錯落有致。在抬頭看天、低頭見山的山溝里,村民們聽說部隊要來駐訓,父老鄉親像迎接當年的八路軍一樣,爭相把官兵接到自己家里。連部房東王大哥三十出頭,性格開朗,善交朋友,家屬懷有身孕接近臨產,共有三間房屋,房東一家擠在南間,連部占據北間,中間是兩家共同的活動場所,晚上睡覺鼾聲相聞,房東小孩降生的啼哭聲至今記憶猶新。房東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肚子里的故事真不少。每到晚上,戰士們就鼓動房東講雁門關的歷史變遷,講古代關城的繁榮景象,講楊家三代固守邊關滿門忠烈的故事,大家聽得津津有味,視之為官兵空閑文化生活的盛宴。一排房東王大爺經歷過忻口戰役,下雨天,他給戰士們講八路軍129師769團10連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炸毀敵機、消滅頑敵的壯舉,講日寇實行“三光政策”犯下的滔天罪行,官兵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三排房東張大叔是個熱心腸,深夜星星綴滿夜空,月亮掛上山巔,手里捧著一盞油燈,小心翼翼給戰士們掖被角,生怕大家傷風感冒。深山經常有野狼出沒,每當戰士起夜,手里總持一把鋼刀,給戰士們護衛壯膽。二排房東李大伯號稱萬事通,一位戰士訓練中不慎腳關節脫臼,疼痛難忍,他讓戰士躺在床上,用聊天轉移戰士的注意力,突然雙手抱腳用力一拉,關節立時復原。戰士小張感冒發燒,他從山坡挖了幾株野草熬成湯,不到半小時身體就感覺輕松了許多。村民王大嬸既有城里人的聰慧也有山里人的純樸,閑暇時間,把官兵換洗的衣服收起來,拿到泉水旁洗凈晾干,對破損的衣服縫縫補補。房東們把官兵當成自己的兒女,每晚為官兵燒水燙腳。慈母心,軍民情,還是當年革命的老傳統!在連隊駐訓結束返回營區的那一天,村民們熱淚盈眶,夾道歡送。連隊行進至山腳,鄉親們還依然在村口目送。這些難忘的歷史鏡頭,鐫刻在我靈魂的深處,每每哼起歌唱家馬玉濤《老房東查鋪》的優美歌曲,都讓我熱血沸騰、浮想聯翩、激情飛揚。
我在野戰部隊工作了10年,家屬和孩子先后來過三次部隊。老家距代縣不到500公里,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我們過著牛郎織女的生活。當時同蒲鐵路經代縣只有一趟時速五十來公里的列車,上午從侯馬上車,晚上8點多才能到達。記得愛人第一次來部隊正趕上下大雪,車站離營區有13公里,連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輛自行車,教導員理解官兵的苦衷,給團值班室打電話請求接站。我站在營區大門外的寒風中,頂著漫天大雪,翹首望著吉普車由遠而近、由弱變強的燈光,內心喜悅和酸楚交織。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全師組織連隊主官集訓,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我打好背包出發,愛人短短20天假期,我卻在師教導隊待了半個月,仍然過著“寒冬孤枕對愁眠”的生活。人常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中秋節,連隊有幾位家屬相繼來隊,愛人也帶著孩子探親。官兵親屬來隊就像家里來了親戚,大家都想以最隆重的方式表達最真摯的情感。連長是個性情中人,提議舉行“中秋篝火晚會”。戰士們把柴火堆積在操場,坐在馬扎上圍成一圈,我把孩子摟在懷里當觀眾。主持人宣布“濟南連中秋篝火晚會”開始的話音剛落地,一團火焰冉冉升起,伴隨噼里啪啦的響聲,空曠的操場變成了官兵展示才藝的舞臺。大家興高采烈,張三說一段快板,李四唱一段豫劇,你班跳一支舞,他班唱一首歌,人與人、班與班、排與排之間爭先恐后,節目異彩紛呈,鼓掌聲、喝彩聲響徹云霄。最后,連長指揮大家合唱以連隊身居僑鄉、一塵不染為背景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僑鄉月豐盈》的主題歌《十五的月亮》,把晚會推向了高潮。天上一輪皎潔的明月,地面一團升騰的烈焰,空中回蕩著官兵的歡聲笑語,家屬和孩子在部隊過了一個難忘的中秋佳節。后來我到機關工作,單位分配了一套住房,配備了一輛自行車,工作和生活條件相對改善。我置辦了一些炊具,家屬孩子來隊方便了許多。當時和家人聯系的唯一方式就是書信往來,可能人到了書信還在路上漫游。記得一個春天上弦月的夜晚,我躺在床上準備就寢,隱約聽到一個熟悉的腳步聲由遠而近,突然從窗前消失。我猜想可能是哪個戰友惡作劇,沒有在意。突然一聲呼喚“爸爸”的稚嫩童聲打破夜間的寧靜,我急忙打開房門,孩子看著一張似曾相識的面龐有點害羞,愛人再次示意叫爸爸,小家伙把臉貼在媽媽胸前,一聲不吭,我心中幾分喜悅夾帶著幾分愧疚。明月照我心,不負相思意,報答家人的只有一本本鮮紅的榮譽證和一枚枚閃光的軍功章。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兩代軍人、一對軍嫂和活潑可愛的小孫女站在雁門關景區的最高端仙人峰,俯瞰貌似八達嶺的雁門關全景,當年遺存的寧邊樓、點將臺、古關道舊貌和沉寂的山谷依然記憶猶新。遙望前方峽谷官兵曾經居住、看不見炊煙的小山村,當年降生在這里的嬰兒,現在是否業就功成?回想當年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官兵,在關隘擺兵布陣、戍邊衛國的情境,不禁感慨萬千:蕭瑟寒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