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時間:2024-09-18
□瀛洲海客
小說《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在描寫關羽玉泉山顯圣時,曾這么描述:“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面將軍,右有一黑臉虬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云頭,來到玉泉山頂。”不必多說,相信大家在看到“赤兔馬”與“青龍刀”后,就已經基本能確定來者何人了。

運城關王廟
在世人的認知里,赤兔馬與青龍刀都是關羽的一個側面,而相較于赤兔馬,青龍偃月刀這件獨屬于關羽的神兵卻更具有代表性。在與關羽一同經歷過“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匹馬斬顏良”“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一個個名場面后,青龍偃月刀上也被牢牢打上關羽的個人烙印,在民間,它有時會被稱作“關刀”或“關王刀”。
雖然關羽與青龍偃月刀早就彼此綁定,不可分割,但要較起真來,二者的存在時間卻差了足足有一千多年。人,是漢末的人;刀,是宋朝的刀。那么,歷史上的關羽,使用的又是什么兵器呢?
長矛:騎戰優選
關羽崛起于東漢末年,為蜀主劉備麾下大將。在關羽活著的時候,他就已成為傳說,令敵人聞風喪膽。曹魏群臣則一致認為:“蜀,小國耳,名將唯羽。”但在關羽一系列的英雄事跡中,鮮少有關于他兵器的記載。
歷史上的關羽,到底用什么兵器?如今各說各有理。被提及次數最多的,是關羽斬殺顏良的一段描述。據《三國志》卷36《關羽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通過“刺”這個動作,有學者推測關羽使用的是長矛,這種兵器在漢代很常見。
這是最符合當下情境的猜測。自漢武帝用武匈奴,中原政權對騎兵的投入與日俱增。至漢末三國,漢王朝疆土內的產馬之地已頗具規模。據《后漢書》卷60《蔡邕傳》記載:“伏見幽、冀舊壤,鎧馬所出。”除了河北地區,遼東、關中、燕代、雍涼等地也都有良馬產出。與此同時,將士們的騎射素養相較以往也有了明顯提高。這些客觀條件的存在,使騎兵逐漸成為戰場上的主流。曹操能快速平定中原,便離不開騎兵的襄助。
隨之而來的,是戰術、兵器、坐具乃至鎧甲的變化。從關羽對顏良發起的進攻看,可知他先是在萬軍叢中確定了顏良的位置,然后騎上快馬,快速沖鋒到顏良跟前,與之近身作戰。在這種作戰方式下,矛、戟這樣的長兵器顯然更有優勢。當陽長坂坡一戰,張飛率二十騎斷后,便曾瞋目橫矛,大出風頭。以此推之,關羽在解決顏良時,是完全有可能使用矛的。
刀劍:隨身懸佩
不過,也有學者將“刺”解釋為“刺殺”,認為從“砍”這個動作來看,關羽使用的兵器更可能是刀或劍。但問題的關鍵是,長柄的刀與劍在以騎兵為主的戰場上并非是最優解,且缺少一定的考古實證。因此,不如說關羽可能是先用矛將顏良刺下馬去,然后再用隨身佩帶的刀或劍將其斬首。
古人佩劍的傳統十分悠久,在著名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時入漢末,曹操權傾朝野,天子特賜他“劍履上殿”,即意味著曹操上朝不用再脫履,也不必解下隨身攜帶的寶劍。除了佩劍,當時還有人佩刀或其他兵刃。董卓入洛后,專擅朝政,欲行廢立之事,袁紹針鋒相對,乃“橫刀長輯而去”。而在江東版的“鴻門宴”中,凌統曾在呂蒙家宴上舞刀助興,打算為父親報仇,不料早有防備的甘寧卻順勢起身,以雙戟相對。
刀、劍、矛都有可能是關羽使用過的兵器。所以直到宋代,有關其兵器的猜測仍沒有一個統一說法。有說是刀的,也有說是劍、矛甚至是其他兵器的。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古今刀劍錄》中,有劉備鑄劍分其一賜給關羽的記載,還有關羽鑄造寶刀的傳說。唐代詩人郎士元《關羽祠送高員外還荊州》云:“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而宋代文人李廌卻在《武侯廟》中說:“仗節氣蓋世,橫槊勇冠軍。”
其實,上述這些討論多出自文人的想象,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而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青龍偃月刀,同樣是這么被想象出來的。不同的是,相較于其他兵器,經過多次加工、潤色后的青龍偃月刀更加深入人心,時至今日,業已成為關公的標志性裝備之一。
刀客是武人標志
關羽用刀,是毫無疑問的。據《三國志》卷54《魯肅傳》記載:“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小說中的“單刀會”在歷史上確有記載,關羽與魯肅爭論,曾操刀而起,予以對方威懾。又據《三國志》卷36《馬超傳》注引《山陽公載記》記載,馬超投奔劉備后,常直呼其字,關羽、張飛不快,乃在劉備身后拄刀而立,受到警告的馬超心有戚戚,再不敢行以下犯上之舉。
話雖如此,關羽使用的刀卻絕非是偃月刀。漢代最常見的刀是環首刀,這是一種短兵器,可用于劈、砍。鄂州博物館中就有一件迄今發現最長的環首刀,但也不過146厘米,且并非是長柄兵器。此外,當時還有一種百辟刀,是百煉而成的寶刀,可惜它的造價高昂,也只有曹操、曹丕等人才有實力打造。因此,環首刀在當時依然是普及度最廣的兵刃,因為相較于兩面都須開刃的劍,只用單面開刃的刀,其鑄造過程更加省時、簡單,適合批量打造。
此前,劍一度比刀更受歡迎。秦漢之際,劍深受貴族喜愛,徐州獅子山楚王墓中出土的玉具劍可證明這一點。而在漢代皇帝的即位禮儀中,還有斬蛇劍的身影。及至漢末,社會動蕩,武力成為各路軍閥競爭角逐的主要因素,因為造價低廉流行于軍中的刀,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成為武人的標志。
簡言之,劍更受文人青睞,刀于武人更實用。文武雙全的關羽,多因其赫赫戰功而被后人銘記,如今更是有“武圣人”的稱號。所以在人們看來,他就應該使用一把寶刀,替自己的主公劉備掃蕩天下。當然,刀的種類也有很多,它又是如何變成青龍偃月刀的呢?
青龍偃月刀中的“青龍”與“偃月刀”應分開來看。唐宋時,已出現長柄大刀,比如著名的陌刀。而偃月刀,則是宋朝通用的八種軍刀之一,可它卻不是用來殺敵的。明茅元儀《武備志》提及偃月刀的作用,稱“操刀示雄風,實不可施于陣也”,說明偃月刀只是宋明軍隊中用來操練的大刀,實用性并不高。參考明以降的武舉考試,應試的舉子須得有數十斤乃至百來斤的臂力,才能將這偃月刀舞得虎虎生風。可見偃月刀并非常人所能舞動,更別說是提著它上戰場了。
但關羽卻是一個例外。宋代是關羽神化的關鍵時期,在佛、道以及官方的推動下,關羽在人們心目中越發神勇,民間一度流傳出“關羽大戰蚩尤”的傳說。這樣的關羽,當然要使用一把常人所不能舞的偃月刀,以示其威武英姿。
當“關羽崇拜”愈發流行后,他就已脫離人的范疇,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神”,進而與傳說中的“青龍信仰”結合。關云長美髭髯,與人們想象中的“龍須”相匹配。龍是遠古先民心中的始祖神偶像,關羽則是現世護佑一方的神靈,二者有相通之處。此外,“青”也與關羽的經典裝扮“青巾”相契合。在這些巧合與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一把震古爍今的“青龍偃月刀”就這么問世了。 (《北京青年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