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定西日報時間:2024-09-13
□趙銳
隨著外賣的普及,人們只需動動手指,網上下單,就能坐等美食上門。可是,你知道嗎?古人雖無手機,但“外賣”同樣發達。
早在宋代之前,類似“外賣”的服務就已出現。在唐朝,人們便可委托餐館代為制作配送,輕松置辦三五百人規模的酒席。到了宋朝,餐飲業更為發達,不僅“外賣”發展迅速,而且就連“外賣”一詞也在《東京夢華錄》中正式出現了。
隨著商肆的批量出現,人們開始逐漸習慣于下館子,甚至“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東京夢華錄》)。根據定位和豪華程度的不同,宋朝餐館大致可分為高檔的正店、中檔的腳店及低檔的分榮3種。正店一般不提供外賣,即便提供,也只接宴席之類的大單。提供外賣的主要是腳店和分榮,腳店的飯菜有品質、價格高,適合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群選擇;分榮類似現在的夫妻店或者大排檔,雖然檔次不高,但也能實現老百姓花少量錢填飽肚子,或者偶爾滿足一下口腹之欲的愿望。腳店和分榮的大量出現,使得古人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點取適合自己的外賣,這無疑大大提升了人們的幸福指數。甚至,吃慣了宮廷菜的皇帝,偶爾也會點次外賣換換口味,而且,因著巨大的“名人效應”,商家們亦盼著皇帝、詩人等大人物點自己家的外賣。
至于點餐方式,只能親自或命仆人去店里點,約定好配送時間、地點,由餐館配送;也可以喊住拿著菜單沿街吆喝的店小二,報上自己的需求,而后靜待美食上門,方法靈活,不一而足。
古代的“外賣小哥”多由店小二擔任,但是店小二身兼多職,分身乏術,于是,“閑漢”應運而生。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所謂“閑漢”,就是附近的漢子為了賺外快,跑到酒樓里,根據那些少爺們的吩咐,訂餐、送餐、找人或者送信。可見,“閑漢”除接外賣單外,還承接一些別的“跑腿”的活。
古人送外賣,受限于落后的交通工具,效率往往不高。為使飯菜送到客人手中時還不涼,他們發明了“濕盤”。濕盤共兩層,上薄,下厚,中空,瓷器材質,使用時在夾層里灌上熱水,可有效保障飯菜品質。
(《定西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