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食品報時間:2024-09-13
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頓生無限遐想與相思之情。迎寒、拜月、賞月、玩月、吃月餅、觀燃燈……古人過中秋的儀式感,也在這份隆重與期待的心緒中盡數體現。

中秋源于“祭月節”
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節”,也就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據史書記載,早在周代,人們就已經開始在秋季祭祀月亮。當時,月亮被視為豐收的象征,人們會在秋季收獲之后,祭祀月亮以表達對豐收的感謝和對未來的祈求。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祭祀活動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民間習俗,也就是后來的中秋節。
而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大約是在唐代。中秋賞月風俗在唐時長安一帶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賞月的詩句。如唐代劉禹錫在《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寫下的“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就將人們的玩月之情洗練而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說:“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其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一句,點出八月十五賞月是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風俗。可以說,唐朝的中秋節習俗就是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其中心內容是賞月,團圓是因賞月而起的。從現有資料來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如官員、文人等在八月十五月夜與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賞月、賦詩、飲酒、聊天。到了中唐時期,尋常百姓家庭才開始興起聚會、宴飲、祭月等習俗。
唐代的玩月,詩人和地方官員可以在庭院、山頭、河邊、寺廟隨意地玩,白居易的《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寫的是中秋月夜與友人聚會玩月之事,讀起來讓人頓感友情四溢:“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里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
唐代賞月之余還流行“女子拜月”。唐代詩人李端的《拜新月》一詩中“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描寫的就是這一場景。每逢中秋之夜,女子們都會在香案上擺好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點燃紅燭,拜祭月亮,祈愿“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果品月餅列晶盤
“餅”在古代是一類面食的總稱,比如面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面叫溲餅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
月餅的由來,有傳說是源于唐朝征突厥取勝,有西域商人賀以胡餅,唐太宗李世民感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此說無據,胡餅漢代已入中原,類于今天的馕。李世民不過是說胡餅之圓,近似月亮罷了,和月餅毫無關系。事實上,到南宋才有“月餅”一說,但屬市賣食品,與中秋節無關,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舊事》一書對此有記載。蒸制月餅至今仍在山東、河南等地流傳。《夢粱錄》一書中也有“月餅”一詞,但在當時的中秋,月餅并非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會刻意準備月餅作為當晚的佐餐之物。相比月餅,飲酒倒是更為普遍。因為在當時條件下,制作月餅對普通百姓來說還是難事,一來制作月餅的工序較為復雜,一般人家難以做到;二來月餅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戶都能置辦齊全的。酒水就不一樣了,村鎮、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時節正是新酒上市的時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窮人也置衣買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
不吃月餅,那么當時人們吃什么呢?據史料記載,唐宋時期無論南北中秋夜都要喝點“玩月羹”。
北宋陶谷在其筆記《清異錄》中記載,閶闔門外大道旁,有家叫張手美的廚師開的飯店,非常會做生意,開創性地按需供應,依照時令和節日制作相應的專門食物出售,極為火爆。比如“元陽臠元日……六一菜人日……綠荷包子伏日……玩月羹中秋……”就是正月初一元日專售貌似超級壇肉的“元陽臠”,正月初七人日專賣“六一菜”,六月三伏天的伏日專售“綠荷包子”,八月十五中秋專門出售“玩月羹”。《膳夫錄》中記載:“汴中節食,中秋玩月羹。”
糍粑、石榴、糯米藕、芋頭等在當時也是中秋常備品,講究月圓之夜幸福甜蜜,頗為愜意。
元代時期,大批中亞烹飪技師進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廣,從而推動了月餅的發展。中秋節吃月餅到了元代已更加講究。元末陶宗儀的《元氏掖庭記》中記述過元武宗海山過己酉年(公元1309年)中秋節的情況。中秋之夜,元武宗與諸嬪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設宴取樂,所上食物相當豐富,“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鯰,酌元霜之酒,啖華月之羔”。這里的“啖華月之羔”即為“吃月餅”。
(《中國食品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