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10
記者 李丹鳳
秋到古郇風景美,自駕暢游好時節。9月5日,運城市2024年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自駕游活動啟動。伴隨悠長的鳴笛聲,百余輛自駕車滿載著來自山河四省、京津冀、關中平原城市聯盟的自駕游協會和俱樂部、旅游聯盟負責人及旅游網紅達人,近300余人,從本次活動的首站——傅作義將軍故里臨猗縣孫吉鎮安昌村緩緩駛出,兵分南北兩路,踏上了為期3天的沿黃之旅。

9月5日,參加運城市2024年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自駕游活動的游客們在臨猗縣薛公灘自駕游覽。
黃河流經運城八縣市,串聯一路風景,承載一脈文化。此次自駕游活動期間,記者跟隨南線自駕游路線,實地領略沿途魅力。
九月的河東,天高氣爽、秋容如拭。當自駕游隊伍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臨猗段來到了孫吉鎮薛公灘萬畝荷塘,視野突然變得開闊起來,綠荷疊翠,田田荷葉隨風起伏,大閘蟹、小龍蝦等特色養殖池塘星羅棋布,黃河灘涂在此捧出了萬畝良田。
車行畫里,人游景中。游客們魚貫而入,悠游接天碧荷之間,或覽萬畝荷塘盛景,或用鏡頭記錄下迷人風光,或品嘗當地特色美食,樂享一番詩畫“荷”美邂逅。“滿眼的綠意,讓人有種誤入江南水鄉的感覺。”一名游客不禁感慨道。
步移景換,萬畝荷塘美景在身后漸行漸遠,不多時,古樸雄偉的臨晉縣衙闖入了游客的視線。
“衙門口/門兒朝南/上邊寫著/明鏡高懸/明鏡高懸/懸公理呀/公理自在人心間……”剛走進臨晉縣衙,方言荒誕劇《糊涂案》正在熱鬧上演,一名陜西自駕游游客參與演出,代替縣太爺審案,不時引得圍觀群眾或捧腹大笑,或高聲喝彩。
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景區新近推出《糊涂案》《三個媒婆火縣衙》等互動節目,以此留住游客的腳步,使他們深度參與其中,讓景區在游客心中留下記憶點。

9月6日,參加運城市2024年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自駕游活動的游客們在芮城縣西侯度遺址游覽。
車隊一路向南,不久后,抵達歷史悠久的永濟市。在這里,普救寺靜靜矗立,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進入寺內,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托勢,逐級升高,盡顯雄渾莊嚴與挺拔俊逸。
“天下寺院不言情,普救寺中情意濃。”游客們漫步在普救寺內,品味古老禪院里的一磚一瓦、一花一樹,感受張生與崔鶯鶯純真唯美的愛情故事。有的游客走進“梨花深院”穿一襲漢服,拍一張美照作為朋友圈永久的留存。
“沒想到人們耳熟能詳的《西廂記》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來自長治的游客張麗平告訴記者,她聽過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但不知道是發生在永濟的普救寺。這次自駕游走進普救寺,讓她更加了解到這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詩因樓作,樓因詩名。臨近傍晚,人們走進氣度非凡的鸛雀樓,巍峨的樓體在斜陽中矗立在黃河岸邊,晚霞與樓身交相輝映,重現“白日依山盡”的絕美瞬間。黃河之水從不遠處緩緩淌過,使人依舊能感受到那份“黃河入海流”的壯闊與豪邁。如今,隨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助力,鸛雀樓更是成為游客探尋黃河文化的必游之地。

9月5日,參加運城市2024年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自駕游活動的游客們在永濟市普救寺景區游覽。
當前正值我國首款3A級游戲《黑神話:悟空》首發帶火了山西旅游的時刻,運城的鸛雀樓、關帝祖廟、福勝寺、飛云樓等一些古建筑入選為取景地。當天,鸛雀樓景區也應景地擺放了悟空打卡裝置,引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
“借著這次自駕游,我終于有機會一睹這座文化名樓的風采,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游戲的爆火為它增添的神秘與傳奇色彩,這些都讓人為之著迷。”西安游客胡先生說道。
每個轉彎都是新的發現,每個路口都可能是未知的開始。在永濟這片文旅熱土上,任何一處風景名勝都有著歷史的重量。
“大家知道西服起源于哪里嗎?我們來看牽牛的這個鐵人,他頭戴相公帽,雙手握拳,身上穿的大翻領外衣,是不是與‘西裝’有幾分類似?因此,有人稱西服最早起源于中國唐代。所謂‘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
在鸛雀樓不遠處,來自盛唐的黃河大鐵牛佇立在黃河中游東岸的蒲津渡遺址上。游客們一邊聽著導游講述黃河大鐵牛的前世今生,一邊仔細地凝視著它,“我仿佛聽到了‘哞哞’的吼聲”“它們真的是牛氣沖天!”游客們由衷地感嘆道。
山河遠闊,一邊是浩瀚的黃河,一邊是中國文化起源的古跡勝景。次日上午,自駕游一行繼續南行,駛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芮城段,隨即來到西侯度遺址。
距今約243萬年的西侯度遺址位于山西省西南端黃河轉彎處——芮城縣風陵渡鎮以北約7公里黃河左岸的丘陵地帶,背靠丘陵,面朝黃河。這里,有人類最早用火的證據,是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圣火點燃的地方,如今,它又成為最潮的一處網紅打卡地,成為古老歷史和現代傳承完美結合的成果。
西侯度遺址面朝黃河,南望華山,背靠中條山,整體建筑以洞穴為主,腳下石子路密密麻麻,山洞、石梯將游客從現代場景中抽離出來,帶入到原始質樸的山洞中。這里成為游客們感受歷史、欣賞自然、體悟生命、冥想宇宙的新境界。
拾級而上,洞穴里狹長的縫隙是西侯度遺址建筑的神來之筆——“一線天”。自然形狀的山洞被有強大人工痕跡的“一線天”打破,人們抬頭往上看,建筑中的縫隙與陽光交相呼應,歷史滄桑和現代設計交融,數名自駕游客扎堆這難得的出片之地,爭相打卡留念。
“這次活動組織有序,而且有導游全程講解。自駕游活動使得文旅之行有細節、有故事,生動鮮活。”自媒體人陳丁一邊叮囑團隊打卡事宜,一邊告訴記者,“通過這次自駕游活動,大家對運城歷史、遺跡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下一步將探索更多宣傳推介新方式,積極為家鄉宣傳代言。”
芮城段的第二站,是蜚聲于世的永樂宮。
這座轟動了整個學術界的大型元代道教宮觀,因精美絕倫的壁畫、珍貴的宮式建筑、世界文物搬遷史上的一大奇跡,吸引著大批海內外游客前來游覽觀光。
“此次自駕游是一次深度游,運城國保多,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太濃厚了。三天前就跟著北京自駕游房車團隊過來了,一路上都有看不完的風景名勝,今天看到永樂宮壁畫尤感震撼,700多年的歷史了,保存非常完好,它是屬于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北京游客張景龍贊不絕口。
傍晚時分,汽車駛離芮城縣向東來到平陸縣城五公里處的黃河邊,但見茅津古渡靜靜佇立,如同大河東進的最后挽留。
面對古渡,不禁思接千載,遙想當年,熱鬧的茅津渡上白帆林立,船只成排,人流熙攘,笑語喧嘩。如今,因鹽運而生的茅津古渡早已歸于沉寂,但是古渡生活的熱乎氣兒卻依舊在市井中流動。
往日的輝煌被游客津津樂道,茅津渡的美景也讓人沉醉。夕陽西下,游客徜徉在渡口邊,誦讀著橋上石刻的《茅津晚渡》的詩詞:“棹聲欸乃連山應,旗影悠揚隔水深。宿雨乍收山積翠,夕陽倒射浪浮金。”但見晚霞如火,水天一色,真實感受“茅津晚渡”的風韻,流連忘返。
對于中國人而言,“黃河”二字總帶著別樣的情緒,如果說傳統文化是看不見的紐帶,那么高速公路,則是看得見的“連載”。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如同絲帶般蜿蜒,連起了一張全域旅游生態公路網,它緊依黃河母親河、翻越平原濕地、連接旱塬溝壑、穿梭崇山峻嶺,串聯一路風景,承載一脈文化,訴說著黃河岸邊的故事,見證著鄉村振興的步伐,蜿蜒的身姿也成了黃河風光的一部分。
黃河美如畫,山水一線牽。從表里山河到文明曙光,從古建之光到千年古渡,記者一路驅車行進,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串景成鏈的布局中,傳統文化圣地與古跡,如同一顆顆明珠,或閃耀,或厚重,無不展現著它們獨特的魅力和不同的生機。今天的運城,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為主線,正在講述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彩的表里山河新故事。
本欄攝影 本報記者 金玉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