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11
□尚建明
清廉洞位于新絳縣澤掌鎮的姑射山深處,這里風景優美,空氣宜人。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旅游。筆者向往其已久,幾個月前終得遂愿。

太陽緩緩偏西,氣溫仍然熾熱。山色蒼莽,布谷聲聲,美好圖景鋪展大地。
喬溝頭是一個小山村,三拐兩拐就到了娘娘峪山門前。下了車,剛想活動一下筋骨,密匝匝圍來一群不明飛行物,擺手晃之,竟避開復圍而來。定睛一看,不禁歡喜起來,原來是一群指蓋大的蝴蝶翩翩起舞,迎接我們的到來。
季節周而輪回,彼時的大山滿目青翠,令人心曠神怡。大自然的能量是巨大的,以其鬼斧神工的魅力,變換著人間無限的風景。數百萬年前,地殼的劇烈運動使這里突兀隆起,高昂偉岸,令世人對其無比虔誠與神往。
山路高低不平,小石塊鋪就,僅容兩人并肩而過。偶爾有松柏枝或灌木系一條鮮紅的布條,顯示近期有人到訪。
聽聞山門到清廉洞需徒步四五里之遙,也許當時路況尚可,也許陽光已經趨于溫情,我們的步履顯得格外輕松。空氣中多了一點點濕潤,一路隨行的蝴蝶扇動翅膀的頻率猛然加快。蝴蝶越來越多,多得像是在赴一場熱鬧的盛會。
路旁盛開著幾株藍色、粉色的蝴蝶花,飛累的蝴蝶停在上面,翅膀一張一翕,是花?是蝶?一樣美麗。向前沒走多遠,路旁左側微微低凹處呈現濕地,草木葳蕤,這就是名叫一口泉的地方,此時如果沒留意可能就一閃而過了。
這是在南峰下,巨巖似橫斷傾裂,令人生畏。在層巖遞進里層處,有泉水細細滲出,沿指寬的淺槽流動尺余,經孩童掌大的淺石窩,僅聚一口泉水,明澈透亮,用指尖掐一葉半寸大的嫩葉,放置其中,葉在水窩中旋著圈兒,妙趣橫生。泉水沿淺槽流動跌落,順細管流出,似斷非斷,滴滴答答,置手其下,在指縫間流出,另置掌心,待聚一口而飲,真是清冽甘甜,沁人心脾,直呼美哉。
道路越發逼仄,兩側各種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叢生,各種花草爭奇斗艷,偶爾還有開花的荊棘拽一下你的衣衫,提示你走慢點。
山路彎曲,不知走了多久,我們來到一處灌木叢生的地方,隨行向導說可以從這里抄近路上去。探身一望,入口處樹木橫斜,幽暗如洞。再走片刻,沿著山腰左側而上,僅容一人通過,兩側皆草木繁茂,時而明,時而暗,腦海中忽然就冒出林霏開、巖穴暝的山間之氣象來。在這條曲徑通幽的山間小路上,更是冥想出這樣的句子:一條路通向終點,卻能生出或興奮、或恐慌、或新奇、或黯然等萬千感慨。
曲徑幽盡,一片明亮,拐彎上坡即到清廉洞。門陳漆新,朱門虛掩,推之,發出冗長的“吱呀”聲。清廉洞呈蚌張形,南北四五十米,東西縱深二三十米,高十多米,站立其中央,大有磅礴之勢,感天地自然造化,令人神清氣爽。
清廉洞是隋末大儒王通開壇教學的地方。王通(584年~618年),一生雖然短暫,但門下弟子多達千余人,其“三教合一”和“王道思想”理論備受后人推崇。千百年來,后人在這里對其頂禮膜拜。洞中的石磚、石磨,印證了前人在此生活過的軌跡。
有碑記載,歷代賢士均有在此歸隱修行。然而,由于歷史等原因,各殿遭遇不同程度破壞,殘垣斷壁,令人心痛,泥塑也是新添。圣母殿左側神像背后的宋代人物壁畫讓筆者眼前一亮,人物形象豐滿逼真、線條流暢,可惜面目全非,如若完整,想必表情一定豐富各異,引人入勝。三清殿是洞內最高地,可俯瞰全洞,遙想大儒當年在此處講學,臺下學生濟濟一堂側耳傾聽,抑或洞內書聲瑯瑯,先生頷首微笑。
離別時,跪拜先賢,思緒引領筆者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呼喚大儒先賢。
木門沉重,用力閉合。想雙手合十,道一聲多有打擾,然終未開口。山路彎彎,迂回曲折,行數十米遠,回望清廉洞,那地已不見蹤影,掩藏在蔥蘢綠野中,與大山融在了一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