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4-09
□彭榮瓜
仲春時節,有幸應稷山縣作協主席楊繼紅之邀,在稷山文聯會議室聆聽了山西作家王芳的文學講座。
與作家王芳應是第二次相遇。上一次遇見是聽她分享《戲中山河》的創作歷程。她講得有聲有色,頭頭是道,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進入講座會場,大屏幕上“深耕山西文化”幾個大字十分醒目。據介紹,作家王芳此行攜山東省作家采風團到運城采風,深度領略運城的文化之美。采風結束,又與本地作家齊聚一堂進行文化交流。王芳在講座中與大家交流,分享創作經驗。
作家王芳首先從“深耕文化”談起,她開篇就講道:文章來源于生活,而生活的本真、生活中的文化,還有歷史的積淀,需要有素養、有耐心的文學愛好者去挖掘、去探秘,進而廣泛傳播文化,為生活中的真善美揮筆。
在講到如何具體書寫時,她認為,寫文的初衷首先要以真動情,以真發聲,真的程度與否,那就要深耕。她風趣地說:“‘深耕’對于一個農人而言,當然是深耕土壤,對于熱愛文學的人,就應該是深耕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今的生活更是豐富多彩,一個真正愛好文學的作者,不論是寫散文、小說,還是詩詞,如果不具備深耕文化、深耕自我的能力,沒有自我革新的精神和毅力,就很難寫成一篇與眾不同的作品。”
王芳說,一篇文章的開頭與結尾的設置尤為重要。如今,千篇一律的文章數不勝數,但匠心獨運的好文章,肯定更受讀者青睞。
如何能寫出這樣的好文章,又能讓人過目難忘,如何達到“龍頭鳳尾”“肚皮充實”的效果,需作者在創作時深思熟慮,框架結構緊密,發揮并妙用所學知識;需大量閱讀優秀作品,名刊雜志,喚醒記憶,放寬視野,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不要在自己有限的水平之內急于求成,閉門造車;更不要以為自己小有成績,沾沾自喜,山外青山樓外樓,應把鼓勵和成績當成前行的動力。多樣題材,多樣寫法,圍繞一個主題,擴寫、詳寫、略寫,選擇適當,學會用文學的語言給文章添彩,讓讀者在引人入勝的文字中“徜徉”,也給自己付出的心血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有文友提問,怎么用文學的語言去表達?感覺寫出的文章總是像白開水一樣乏味直白?文章的開頭怎樣才能寫好?面對一連串問題,王芳老師回答:“這就要求我們每個真正愛好文學的作者忙中偷閑,靜下心來閱讀好作品,學他人之長,補自己所短,‘以真發聲,深耕自我’,嘗試找尋適合自己的體裁,加以深造提高,寫精品,寫讓讀者喜聞樂見的作品?!?/p>
在講座中她反復強調,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用文筆還原生活。比如寫鄉愁,旅游出去和在家里寫的鄉愁,文字就會有大不同,感受別家離親的不舍,表達手法會更加真實,耐人尋味,增加文字的可讀性……
筆者想,作家王芳都能夠謙虛認真,刻苦攻讀,用汗水不斷澆筑文學夢想,值得學習。一個普通的文學愛好者,更應努力進取,在文字的領域里尋找自己的一片藍天。
古有詩人韓愈《勸學篇》里“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勸學名句,又有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讀書名言,多少賢達志士謹記于心。作家王芳的“以真發聲,深耕自我”,是至真至誠的心聲,是一個現代作家為文學付出的精神。她的文學講座推心置腹,慰人心扉,是一堂為我們“傳經送寶”的文化大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