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2-09
□李佳欣
吃喝玩樂、食衣住行……千百年來,吃之于國人,那是頭等大事。
正是國人對吃有著情有獨鐘的研究,才有了全國各地各種各樣的美食。透過那一道道美食,人們可以了解當地的文化、風俗及其他。
放眼河東,特色美食更是數不勝數,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有羊肉泡、大盤雞、永濟餃子……相較于上述這些耳熟能詳的好吃的,聞喜小飯的名氣可能稍微遜色些,但絲毫不影響它在聞喜人心中的分量。
聞喜小飯,俗稱雜割菜,其用豬大骨熬湯,然后燴入五花肉、肥腸、豬肝、豬血及蘿卜、粉條、豆腐、丸子等,是聞喜縣南垣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據說已有1000多年歷史。相傳,唐代名將尉遲恭曾在南垣一帶駐兵,受到鄉民愛戴。為勞軍,當地村民發明了小飯這一美食。
在千百年的傳承中,聞喜小飯也曾漸漸遠離人們的視線。如今,聞喜餐飲達人張李剛再次讓它回歸。
學廚出身的張李剛是聞喜河底人,在餐飲界摸爬滾打十多年,多次參加省、市級美食交流活動。之前,他經營著3個驢肉火鍋店、4個驢肉火燒店。去年11月,他的餐飲大軍又添一主力軍——聞喜小飯,這也是他多年鉆研聞喜小飯的結果。
“有小時候的味道。”“這是記憶里的感覺。”“吃著吃著就想到了過去。”……來他飯店吃聞喜小飯的多是“70后”“80后”,吃完飯的人說得最多的就是這些話。
“聞喜尤其是南垣一帶,每逢過事或過年,桌上總少不了聞喜小飯。在當地人看來,只有吃到聞喜小飯,才算吃得到位了。”張李剛說。
多年來一直挖掘、整理聞喜小飯資料的聞喜人任東波說,透過聞喜小飯,也能看到南垣人對食物的敬畏。過去有段時間,人們的生活并不富裕,吃的東西更是有限,像小飯這種美食只有特別的時刻才能吃到,所以人們知道節約、懂得珍惜。
如今,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食物的供應極大豐足。曾經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的雞鴨魚肉,現在已是司空見慣的了。
可是,越是這種情況,越要居安思危,杜絕舌尖上的浪費。特別是喜迎新春佳節,人們在吃上面會更下功夫。這時,更要踐行光盤行動,牢記“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系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