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2-08
“讓自己加入一個陽光正向的大群體;
讓自己成為愛本身;
命運的主宰者是自己,自己的主宰者是念頭,從守好自己的每個念頭開始,克念成圣;
幸福的秘訣是付出,再付出;
學習的能力就是生存的能力。”
這些都是本文主人公樊菁菁的人生格言。
不少人都挺喜歡樊菁菁,大家都說她為人大氣,古道熱腸,善良誠懇。樊菁菁有一個和美的小家庭,還有一個幸福的大家庭。當別人問及她家庭幸福的秘訣,她總是笑著說,很簡單,付出,再付出。
近日,記者走訪了樊菁菁老師,聽到了她不平常的家風故事。

九旬父母只知付出
樊菁菁是夏縣裴介鎮轅村人,家里兄妹五人,在姑娘中,她排行第三,所以生活中,她的身份常常是三姑、三姨、三老姑、三老姨。兄妹五人中,她一人在運城工作,其他幾位均在夏縣。
菁菁的父親原本在外工作,后來為了照顧家中的老人和妻兒,他辭職回了家。從公職人員變為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民,臉曬黑了,背累彎了,但是父母有了兒子的照顧更安心了,孩子有了父親的陪伴,心理更陽光更健康了。在很小的時候,菁菁就知道,父親一心只為別人考慮,從來不顧自己的得失。她想,將來自己長大后也要做一個全心全意為別人考慮、服務、奉獻的人。
菁菁的母親今年已經九十高齡。她勤勞能干,陽光豁達,現在還能自己做飯、洗衣服。每到節假日,她常常給兒孫們打電話,喊孩子們回家,因為家里有她做的好飯——餃子、包子、油餅、甑糕。她想方設法為兒孫們做美食,用最平常的方式傳遞她數十年如一日的慈愛和關懷。
老太太一生愛勞動,閑不住,八十多歲時,還常常做針線活。過去,老人家常給孩子們做衣服,市場上現在賣衣服的太多了,她便在家里縫制小褥子。從市場上買來各種花色鮮艷的布片,再買些彈好的棉花,她坐在陽光下,一針一線地納著縫著,做好一個,在太陽下曬好,收起來。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個又一個,不長時間,她竟然攢了幾十個小褥子。孩子們來家里時,她會給每人發一個。有時候,孩子的朋友來,她也會送上小褥子,純手工的棉制品,滿是心意。
母親的付出,菁菁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也許正是這些平常生活中的點滴,給了她人生的追求和方向,也給了她幸福和安詳。

善待侄兒視如己出
菁菁只有一個哥哥,哥哥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因為小時候發燒留下了后遺癥,從小失聰。為了照顧這個侄兒,菁菁付出了不少。從讓侄兒學得一技之長到畢業享受殘疾人就業政策,菁菁多方聯系,多方奔走。在侄兒心中,三姑就像媽媽一樣親。
前不久,侄兒不幸突發重疾,失去聯系。他所在的單位將電話打到菁菁單位,詢問孩子的去向。菁菁得知后,第一時間與丈夫一起趕到侄兒的住處。到后才發現,侄兒住所的門從里邊反鎖著,怎么也打不開。無奈,他們聯系了開鎖公司。門鎖打開后,菁菁發現侄兒歪倒在椅子上昏迷不醒。他們又趕緊聯系救護車,將侄兒送到市中心醫院,菁菁又趕緊對接主治醫師,為侄兒進行手術。
開顱手術做了四個小時,等候在手術室外的菁菁與其他親人一刻也不敢離開。手術之后,侄兒在重癥監護室待了一段時間,隨后轉至康復室進行康復訓練。為了侄兒跑前跑后,菁菁從來沒有叫過半句苦。侄兒順利康復后,她流下了幸福的淚水。有人說,可憐天下父母心。菁菁用她的善良與付出告訴人們,姑姑對侄兒的愛也是那樣令人感動、敬佩。
陪伴侄孫千里求醫
家里兄妹多了,兄妹孩子的事情,菁菁總是情不自禁地關懷、幫助,沖在前面。前年秋天,侄兒的兒子,也是她的侄孫需要在北京做手術。侄媳婦要帶著孩子去北京,知道消息后,菁菁趕緊陪同侄媳一起進京。正是疫情期間,一路波折重重,菁菁與侄媳婦費了不少周折,終于讓孩子住進了病房,預約上了手術。
但是走出醫院后,菁菁才發現,因為手機行程碼的顏色變了,她再不能回醫院去。為了陪侄媳,她住在醫院附近,與侄媳保持聯系。
在交住院費時,因涉及醫保報銷程序,菁菁連忙與夏縣方面取得聯系,幫助侄媳咨詢和辦理醫保報備手續。忙出一頭汗的她沒有想著自己的舟車勞頓、奔波疲乏,卻欣慰地說:“能幫助孩子們解決點困難,我心里就高興,這一千多公里的車就沒有白座。”
返回運城后,因為是從外地長途返回,她需要自我隔離半個月,才能上班。每隔幾天,愛人為她送去些食品和菜品,她一個人靜靜地待在家里,沒有慣常的焦慮,卻時時因為侄孫的手術成功而欣喜。
“心里只想著別人,付出,再付出,就有幸福的感覺。”她說。

親人和睦收獲幸福
上個月,恰逢父母都九十歲了。菁菁又張羅著將兄妹、外甥、外甥女、侄兒、侄媳組織到一起,為老兩口慶生。聽從老人的建議,她還專程把母親的姐姐,九十多歲的姨媽接到現場,一大家子人團聚在一起,憶苦思甜,感恩今天,其樂融融。
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運城市區工作,早在二十多年前,菁菁就把父母親從夏縣老家接到了跟前。平常照顧起居,檢查身體,她總是走在前面。
老家哥哥的西瓜熟了,她忙著幫他尋找市場;外甥想創業了,她拿出部分資金;小外甥需要上學了,她四處幫著聯系合適的幼兒園;侄兒生病了,她又沖在前邊,住院、急救、跑科室、找醫生……親戚的事、朋友的事,甚至萍水相逢的人的事,只要需她幫忙,她總會不惜人力、錢物,解囊相助。
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外甥、外甥女、侄兒、侄女甚至孫輩都比較孝敬老人,大家在節假日歡聚到奶奶(姥姥)家,互通情感,增強聯系,反觀自己,從大家庭中汲取正能量,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庭。
對自己的娘家人好,對自己的婆家菁菁也一樣孝順,公婆住院、晚輩上學,她總會走在前邊,盡心盡力。
菁菁熱誠善良,還很謙虛。她參加各種培訓班,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國學。朋友說:“菁菁,你已經夠好的了,不用再學習了。”菁菁說,不敢這樣說。“反觀自己,問問自己,真的有那么好嗎?問一問,聽一聽,就知道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人生有涯,而知無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付出也是一輩子的事。學習讓你懂得付出,不以自我為中心,放大格局與視野。付出,再付出,會讓你體會到幸福的滋味。”
時常為老人、侄兒、外甥女的事情忙碌,她對自己的女兒并沒有多管,可女兒聰明懂事,有自己幸福的小家,對媽媽也很是孝敬。
想起傳統文化課堂上常講的一句話:兒女不用管,全靠德行管。菁菁的故事,也許正是對這句話的踐行與詮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