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2-09
□曹中義 武安亭
年俗文化又叫年節文化。“河東最早叫中國”,中國年俗的“根”也在這里。
河東傳統年俗有哪些呢?
初一,歡天喜地慶新春
民國版《臨晉縣志》載:“夏歷寅月朔,為元旦。前數日,人民煮油食、蒸饅首、購棗、柿、胡桃并鞭爆香紙,以供祭祀之需。是日雞鳴即起,振竹爆、焚柏葉以辟惡。祀神及祖。啟戶,卑幼拜尊長,次拜親屬,曰拜節。灶前樹棗山,以面為之。隙處實以棗。祖位前則以面作浮屠式,亦粘以棗,名曰節節高。祀馬王用羊肉,民俗以馬王系回教,故也。”
大年初一,雞叫頭遍時(凌晨3點半左右),人們競相早起,穿戴一新,開始放爆竹,點燃柏樓,爭先恐后,以先燃著為吉,俗稱“點旺火”,以防“年獸”。霎時,畢畢剝剝的旺火聲伴著燃燒的柏枝,釋放出濃濃的香味彌漫在空氣中,一連數日不散。家長帶著子孫開始祭神祭祖。
新年為歲首,第一件要事就是祭祀祖先。祭祖是崇拜祖先的一種方式,來自人們的祖先信仰,民間祭祖最隆重的莫過于春節,祖先的牌位都是有規格的,長一尺二寸、寬三寸的帶座小木牌,圓頭方底,頭底為黑色,中間為白色。正面寫祖先官位、姓名字號,背面寫生卒年月。一般在子夜前后、開門放炮之前,祭祖活動開始。牌位前擺放好美酒佳肴、時令果品,家長點燃香紙蠟燭后,率子孫行叩祭禮。祭時要格外恭敬、虔誠。從初一到初三,每日晨昏各焚香祭拜一次,祈求祖先帶來好運。
祭祖之后,晚輩要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要給晚輩發“壓歲錢”。早飯吃餃子,前三碗先獻祖宗。飯后開門啟戶,晚輩先到本族長者家里拜年,然后到鄰居家中拜年,無論在何處,碰到人便相互抱拳互說“新年好”。午飯是大餐,全家人圍坐一桌,晚輩給長輩敬酒。午飯后,勞作了一臘月的婦女像放了假一樣,開始串門互訪,或到村巷、打麥場的秋千架下蕩秋千。
蕩秋千是河東春節中重要的體育娛樂活動內容之一。其中最有名氣的是永濟(原虞鄉縣)棗圪塔村的“五掛秋”,即在一副秋千架上,掛有5個秋千,可同時供5個人蕩游,并互不相擾。它的結構形態特別,獨具一格,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在河東大地久負盛名,是棗圪塔先輩們創造的農耕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系辭·說卦》云:“天地之數,以五為貴。”所以“五掛秋”表示了“貴”“美”之意。10條粗壯長麻繩和12個碾麥的石碌碡,則寓意著10天干和12地支之數。秋千天網上用麻繩組編成的七個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兩個長方形、兩個梯形及正中央的一個五角星圖案,原有八卦之說。網上各端點綴的柏枝,乃是祝愿蕩秋千的人們青春不老。生龍活虎的青年人,多在中間主秋千上相互競技,有單人蕩、有雙人蕩,各展風姿。頑童、少婦則在兩旁較低的秋千上游弋嬉戲,開懷笑語。民國文人閻澍林的秋千聯,堪稱絕妙好詞:“云梯高縱攀龍客;月殿遙迎折桂人。”“紅粉佳人裙拖地;白面書生履翻天。”“紅粉對面,兩雙玉手挽復挽;玉肩并起,四個金蓮顛倒顛。”
初一早飯后,各村的慶春鑼鼓“咚咚”響起,并開始游村游巷,吸引著人們駐足觀看。河東地區還流行著春節“穰院子”的習俗,即頭年搬進新院子的,鑼鼓隊就會主動依次上門“穰院子”,一是慶賀喬遷之喜,二是相信銅器可以避邪。用鑼鼓在新院中進行表演,鬧個新春滿院紅,以圖吉利。
鑼鼓在河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承。相傳殷商帝太戊時的大臣巫咸發明了鼓。巫咸是夏縣人,所以河東地區的鼓文化歷史悠久,特色顯明。如新絳的威風鑼鼓,萬榮的軟槌鑼鼓、丁樊鑼鼓,稷山的鼓舞,垣曲的花敲鼓,永濟的黃河鑼鼓,鹽湖的蚩尤戰鼓,聞喜的馬拉鼓車等。“鼓法天、鐘法地。”在鏗鏘有力、震天動地的鑼鼓聲中,鼓的節奏帶動著人體的律動,刺激了人的情態,使圍觀的人們達到了忘我的境地,共同享受著新春的喜悅和對新生活的向往。
初五,“破五”“送窮節”
《臨晉縣志》載:“寅(正)月五日,帚扱(xi)糞壤箕而出之,曰送窮或棄敝衣,其意則一。”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家里往外放,邊走邊放,到門口往外一扔,意即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讓它們離得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主題,因從除夕夜晚到初四夜晚,一般不許搞衛生,河東民間多數人家將垃圾和柏枝灰、放鞭的紙屑堆在院子中間,用大盆或簸箕蓋上,防止風吹散。到破五這天,人們把家里徹底打掃一遍,將垃圾送出大門,堆放在一個角落里,再拿來一個爆竹放在垃圾堆上點燃,“啪”的一聲,儀式結束,一切“窮氣”都給趕跑了。但點燃后,不準回頭看。
“破五”又稱“送窮”。傳說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馬氏封為“窮神”,令她“逢破即歸”。馬氏本來就很讓人討厭,封了窮神以后,就更讓人討厭了,所以人們就在初五這一天專門“破”她,讓她“即歸”,就是馬上滾回去吧!特別有意思的是,破五食俗為吃餃子,而在吃的時候要把餃子戳破再吃,以應“破”字。
正月十五“鬧元宵”
《臨晉縣志》載:“寅(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前后三日均燃燈演劇,雖無海鰲風云之觀而南油西漆目恒滿焉。婦女夜游不禁,如放夜。然又曰游百病,謂一游而百病可除也。鄉村婦女多于是日入城,謁廟行香、觀劇并至縣署,恣意游玩,即監獄、看守所等處,無不周歷,或出錢物布施罪囚,以求福利。其人民嬉戲諸技藝,則有高抬、柳木棍、妝演戲目,游行街衢,夜又有龍燈、竹馬、旱船、太平車等,金鼓喧闐,觀者如堵,俗謂之鬧社火(省垣謂之鬧旺火),不晝不夜,歌謔歡呼,舉國若狂,殆濫觴于大儺云。”
以上記載,較全面地記述了正月十五的熱鬧景象。相傳漢朝時,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把持朝政,封諸呂為王侯。呂后死后,呂產、呂祿等人企圖發動叛亂。周勃、陳平等人在正月十五那天,徹底清除了呂家勢力,立劉恒為漢文帝。此后,漢文帝每年正月十五之夜,都要微服走出宮院,到民間與民同樂,以作紀念,并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道教興起后又把天、地、水人格化,尊稱三官,又稱三元,以節日相配,俗稱上元天官管施福,正月十五日生日;中元水官管赦罪,七月十五日生日;下元地官管解厄,十月十五日生日。故又分別稱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因天官管施福兼有全年平安、萬事遂心的意思,所以特別受人敬重。民間傳說天官住在天上,日月是他的燈,所以說他喜歡光明,因此人們便在正月十五他生日這天,張燈結彩表示敬意。“元宵”的本意是:元為始、為首、為第一,宵為夜。由于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人把它定為節日,叫“元宵節”。河東民間元宵節從正月十四開始、十六結束共三天三夜。其主要內容是燃燈演劇。
說到演劇,河東是蒲州梆子(蒲劇)發源地,村村有舞臺,村村鬧家戲,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歷史傳承。除專業劇團外,地方特色的小劇種亦有數十種之多,僅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就有蒲州梆子、永濟道情、臨猗眉戶、臨猗鑼鼓雜戲、芮城線腔、芮城揚高戲、芮城木偶戲、垣曲懷梆戲、夏縣蛤蟆嗡、夏縣弦兒戲、絳州皮影戲、平陸高調、萬榮鑼鼓雜戲等,這些非專業劇團是春節鬧家戲的主力軍,均粉墨登場、各呈異彩,活躍在廣大農村里,形成了元宵節一道亮麗的風景。
元宵節是婦女一年中最愜意的節日,可以夜游不歸,并有一個名字叫“游百病”,核心意義在于通過外出游覽散步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所以,在元宵節期間,農村婦女難得進城游玩,除觀看戲劇和社火熱鬧外,進廟上香者居多。虞鄉的婦女多數到娘娘廟拔花求子。今臨晉縣衙、文廟是元代建筑,有興趣的不妨在元宵節或抽暇去臨晉縣衙瞻古思今,體味歷史。
元宵節最火爆的場面是鬧社火,讓幼童或少男少女扮演戲劇人物,高高地懸在臺上穿街而過,格外令人注目。游人如堵,踩高蹺開道的甩著“叭叭”的麻鞭在人頭上炸響,令人忽前忽后地擁來擁去。手擎三眼銃開路的先鋒,隨著炸雷般的響聲,令許多人膽小地捂住耳朵。獅子、龍燈、竹馬、旱船、霸王鞭、秧歌等表演隊伍,一撥接著一撥。保留至今,被認定為國家級和省級非遺的項目多達數十種,如稷山走獸高蹺、高臺花鼓,萬榮抬閣、花鼓,絳縣飛龍,永濟背冰、亮寶(花傘)、飛獅、耍玄,鹽湖龍燈舞、侯村花船,垣曲霸王鞭、武高蹺,聞喜馬拉鼓車等,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使元宵社火達到了高潮。
元宵夜的主題是燃燈和“放火”。到了晚上,到處是燈的世界,各式各樣寓意豐收和吉祥的生肖燈、蓮花燈、魚燈、西瓜燈、宮燈、走馬燈、謎語燈等,五顏六色,造型生動,令人目不暇接。特別是兒童們,一邊跟著大人觀燈,一邊手上提著紙糊的燈籠,或手中燃放著“香花”,參與其中。對兒童來說,十四夜叫“試燈”、十五夜叫“正燈”、十六夜叫“烘燈”。前兩夜小心翼翼,第三夜故意抖來抖去,讓蠟燭倒下把燈籠點著。“放火”是將各種爆竹綁在架子上作成造型,點燃后紛紛爆炸,有旋轉的上升到半空爆炸并形成一定形狀的,有掉在地上旋轉移動人稱“油老鼠”的,不一而足,十分好看。還有冉冉而上的“孔明燈”,令人仰脖子觀望許久而不滅的。
最驚險刺激的是“火流星”和“打鐵花”。玩火流星的如雜技演員一樣,上下左右,翻轉騰挪,兩顆紅火炭在空中不斷地變換花樣,讓人目不暇接。“打鐵花”最早起源于安邑。相傳春秋時期,韓、趙二國聯合攻打魏都安邑,魏國猝不及防,一位工匠情急之下,將正在冶鑄兵器的鐵水舀出,奮力潑向敵軍。火紅滾燙的鐵水拋出后,向四周飛濺,頓時夜空中飛花碎玉,連燒帶燙,金星璀璨,猶如火球天降,其他工匠紛紛效仿,攻城敵軍被燙被燒得哭爹喊娘,潰不成軍,抱頭鼠竄,安邑之城安然無恙。為了紀念保衛安邑城的勝利,此后“打鐵花”成為安邑元宵節一項民俗而傳承至今。
打鐵花的要領是打白不打紅、打快不打慢。表演形式有單向打、雙向打。打鐵花的藝人,將鐵水從坩堝中舀出,拋向面前,快速用柳木板向空中的鐵水打去,焰火可飛出去三四十米開外,在空中分散開來,金花飛舞,“叭叭”作響,如同天女散花,場面十分壯觀,既驚險又刺激,令觀眾發出驚呼的叫好聲,使節慶氣氛達到高潮。隨著打鐵花的結束,河東民間元宵節的“春晚”在觀眾戀戀不舍中閉幕。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2024是農歷甲辰龍年。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與獨特文化標識,寓意著威武剛健,象征著智慧吉祥,特撰聯曰:
河東處處文化年;
龍行龘龘錦繡春。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