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fā)布者:時間:2024-02-06
郝曉蘇
運城市鹽湖區(qū)馮村鄉(xiāng)杜村,是我國“酒圣”杜康的故里,村里原有杜康祠和杜康故里牌坊等建筑,村南鳴條崗上有杜康墓。1962年,杜康墓被運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邑縣志》關(guān)于杜康墓的記載
杜康故里
杜村為杜康故里,既有文獻方志可依,又有文物古跡可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解州安邑縣志》卷二中就有關(guān)于“杜村杜康祠”的明確記載,“杜康故里”石牌坊等建筑仍在杜村屹立。清咸豐八年(1858)由王金德刻立的“先賢杜康故里”石碑,現(xiàn)今仍完整保存于新杜村的文化廣場。
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安邑縣志》卷二載:“杜康墓在中杜里。”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平陽府志》卷三十二安邑縣條目載:“杜康墓在中杜里。”清康熙十一年、清乾隆二十八年、清光緒六年、民國二十三年的歷次《安邑縣志》及1994年版《運城地區(qū)志》中都有關(guān)于杜康墓在杜村(或中杜)的明確記載。
杜康墓位于杜村南500米的鳴條崗上,地表現(xiàn)存圓形封土堆一座,南北長21米,東西寬11米,高3米,周長100米。多年來,當?shù)厝罕姲堰@個土嶺叫“杜康垴”“老墳地”。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酉四月,安邑縣縣令邵仁和在他撰刻的《重修杜村杜公墓碑記》中載:“邑城北杜村有杜康墓在焉。”當時,他憑吊山河、尋訪古人遺跡途中,到杜村看到杜康墓年久失修,“碑碣荒涼”,因此,“爰捐俸鳩工,謀所以新之。不日之內(nèi),刈蒿培土,丘隴巍然,種樹植碑,佳城郁郁”。很早以前,杜康墓旁有石獸、石人兩行,大小碑碣林立,杜康廟就位于墓前,廟內(nèi)建有大殿、獻殿等建筑,立有隋唐時期王績《杜康廟碑》等,周圍古柏遮日。隨著時代更迭,杜康墓旁的古柏漸漸被伐光,廟宇也被拆毀,碑刻石雕大多散失。難能可貴的是,在杜康墓還出土了一件漢代圓雕石虎,長134.5厘米,前高70.7厘米,后高60厘米,現(xiàn)在山西博物院陳列。其雕刻技法簡練,風格渾樸,形象生動,實為西漢石雕藝術(shù)中的精品。
值得慶幸的是,清光緒六年(1880),安邑縣縣令趙輔堂編纂《光緒安邑縣續(xù)志》時,在藝文中收錄和記載了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酉四月由安邑縣縣令邵仁和撰刻的《重修杜村杜公墓碑記》,以及碑中有關(guān)王績《杜康廟碑》《醉鄉(xiāng)記》等史料,為我們今天研究杜康故里留下了可供考證的寶貴依據(jù)。

漢代圓雕石虎
杜村沿革
杜村位于運城市城區(qū)東北20公里,南依鳴條崗,北臨涑水河,土地肥沃,山媚嶺秀,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有著數(shù)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大村。
先前,杜村由東杜、中杜、西杜三部分組成,統(tǒng)稱杜村,因紀念杜康而得名。民國十八年(1929),杜村分為杜村和新杜村。當時,村民們因杜康墓地幾十棵古柏糾紛,訴訟至安邑縣府。經(jīng)安邑縣長調(diào)解無效,只好判為另立村政,改為東杜村,由于村東早年曾有個小村叫“東杜村”,因災荒瘟疫村毀人亡,東杜人忌諱此名,故而改稱為新杜村,寓意欣欣向榮,新步重起。中杜、西杜仍稱為杜村,民間稱中杜、西杜為老杜村。杜村現(xiàn)有耕地5380畝,主導產(chǎn)業(yè)為韭菜種植。
此外,由于人口增長,杜村還派生出了杜西莊和杜東莊兩個村莊。杜西莊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組建于1932年,是杜村村民逐步遷徙定居的派生村,因位于杜村西邊的鳴條崗半丘陵臺地上,故名杜西莊村。該村現(xiàn)有2200畝土地,以種植葡萄為主導產(chǎn)業(yè)。杜東莊村位于鳴條崗上半丘陵地帶,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民國二十九年(1930)由杜村搬遷定居,定名為杜村東莊,1971年改為杜東莊村。該村現(xiàn)有耕地2200畝,主導產(chǎn)業(yè)是糧棉、葡萄和蘋果。

杜康畫像
杜康其人
關(guān)于杜康其人,生卒年不詳,史書和傳說歧異并出,其中,主要有兩種說法與杜村有關(guān)。
一種說法,杜康即少康。少康為夏禹第四代孫、夏代第六位國君,是夏代中興之主。其父在少康未出世時被寒浞所殺,其母逃到有仍氏母家生少康。少康長大為避寒浞搜捕,逃到有虞氏部落尋求庇護。虞君思支持少康復國,任命少康為庖正,并封少康于綸邑,后來,少康得到老臣靡與有鬲氏部落的支持,滅了寒浞,重主夏政,夏始中興。少康重登帝位后,曾返回安邑祖居地,部分族人生活在鳴條崗杜村一帶,也將造酒技藝傳布當?shù)亍9蔬@一部分族人稱其所居地為“杜康故里”。
著名學者王雪樵先生考證,少康為有夏氏國君,古籍中少康又被稱作“夏康”。而上古“夏”與“杜”古韻均在魚部,音相近可以通假,故少康亦被稱作“杜康”。《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
另一種說法,杜康為周大夫杜伯之后,善造酒。傳說陶唐氏之后有劉累,以能擾龍事夏帝孔甲,被封為御龍氏。后在商代改稱豕韋氏,周初復封于唐。周成王滅唐后,將其弟叔虞封于此地,號唐叔。唐貴族遷唐于杜,降為伯爵,地在長安杜城,被稱作“唐杜氏”。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杜伯恒受周宣王寵妾女鳩誣陷被殺。杜伯之子隰叔逃到晉國避難,落腳在今鳴條崗杜村一帶。關(guān)于這件事,先秦典籍多處有記載。《國語·晉語》曰:“昔隰叔子違周難,奔于晉。”《竹書紀年》:“(宣王)四十三年,王殺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出奔于晉。”由于杜伯家族有位名叫“杜康”的善造酒,造酒技藝便在當?shù)貍鞑ラ_來,這里的“杜村”便被稱作“杜康故里”。
酒圣杜康
如前所述,兩種主要說法中,無論杜村是夏朝少康(即杜康)的后裔,還是周代杜伯的后裔,他們的先人都與造酒有關(guān)。杜康造酒早已深入人心,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普遍認可。張茂先《博物志》曰:“古有杜康,善造酒,以酉日卒,故造酒者忌酉日。”
杜康逃到有虞氏部落尋求庇護期間,任有虞氏庖正,管理庖廚事務,為他釀造秫酒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他生活在當年肇興造酒的有虞氏家族中,本來就有家傳造酒的技藝,而他又身為主管飲食營造的官員,于是在這里有可能再次對造酒工藝進行改進,將造酒的方法進一步優(yōu)化,釀的酒比過去更加醇香。
那么杜康所造的又是什么酒呢?杜康造的酒與儀狄造的酒又有什么不同呢?《世本·作篇》說的十分清楚:“儀狄始作酒醪,辨五味。”同時又說,“少康造酒”“少康作秫酒,少康作箕帚”。《說文解字》載:“古者儀狄作酒,杜康作秫。”傳說儀狄是夏禹之臣,他所作的“酒醪”,可能是一種依靠自然發(fā)酵釀造的糧食酒。“秫”為高粱,我國是世界上栽培高粱最早的國家之一。《本草綱目》載:“蜀秫,北地種,以備缺糧,余及牛馬。蓋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到了少康才發(fā)明了用人工曲蘗釀造糧食酒的技術(shù),而“秫酒”應是用人工曲蘗釀造的糧食酒。這在造酒史上是一大進步。故后人稱“儀狄造酒,杜康潤色之”。
聯(lián)系《世本》中“少康作箕帚”的記載來看,少康在利用黏秫高粱制造曲蘗釀酒的同時,還利用秫子和高粱的秸稈發(fā)明了掃帚、簸箕之類用具,實現(xiàn)了一物多用。這再一次說明少康造酒與他在有虞氏部落任庖正,管理廚司后勤事務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是有虞氏為他提供了釀造秫酒的條件。
酒里乾坤大,杜康能解憂。杜康,善釀酒,被后人尊為“酒圣”,雖生卒年不詳,但杜康之名因其創(chuàng)造精神和濃郁酒香而傳千秋萬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