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2-01
祁世坤
最近,觀看了網絡視頻《千古第一駢文》,對王勃和他創作的《滕王閣序》再次有了重新認識。這個視頻是從他洪都臨宴之時說起,王勃借場揮毫,成就了這篇名揚千古的大賦之作。
說王勃是天才,也不為奇。據說他十四歲時已經有了名氣,初唐就以“王楊盧駱”名列前茅。王勃出身名門,他和他的祖父王通、父親王顯,時稱“三王”。王勃的“天才”屬性和家傳有著直接關系,與他少年時的博聞強記密不可分。且說他的《滕王閣序》,臨場發揮得淋漓盡致,滿篇都是用典,又不顯生硬痕跡,這沒有平時的知識儲備積累怎么能行呢?
他的序,可謂是發揮到了極致。讀來,有如“山陰道上,目不暇接;珠落玉盤,叮咚脆響”,朗朗上口,筆揮之一氣呵成。
關于這個故事,明人馮夢龍編著的《醒世恒言》中,有《馬當神風送滕王閣》一篇,鋪張情節,烘托氛圍,并且神化了。文中說,王勃游于江湖,路經馬當,此山在金陵通往九江的途中,江上風大浪急。一日,王勃于馬當離舟登岸,在中原水府行宮神廟焚香祝告。正欲歸舟,又得中原水君之神指點,即來日重陽佳節,洪都閻府君欲序,問他何不前去獻賦。然而,此去洪都,水路七百余里,一夕豈能到達?于是神應王勃當助清風一帆,使子明日早達。王勃得了神助,趕到洪都,正是九月九日。直上帥府,正當都督開宴之時。眼觀四座,與會者百余人,皆為當代名流。王勃年幼,坐于席末。閻公的開場白是“帝子舊閣,乃洪都絕景。是以相屈諸公至此,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閣序》,刻石為碑,以記后來,留萬世佳名,使不失其勝跡。愿諸名士勿辭為幸”。話雖如此,但見滿座人人推辭,唯有王勃慨然應之,心中不悅??捎植恢醪欧稚顪\,只是吩咐小吏,觀其所作,隨時來報。當得知王勃開頭落筆“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時,閻公一笑了之,說這無非老生常談。再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時,說這還不是老一套寫法?而后又報,“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暗自吃驚,不發一語。此后又報“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心想這是表達要與我相會之意了。接著又得報“雄州霧列,俊彩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心中又是一驚,直覺這小子的才學不淺,令人信服。其后連報奇句迭出,都令閻公慨嘆不已。當報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公再也坐不住了,不由手拍桌說,這人非同凡俗,似有神助,是真天才,當垂不朽??!于是起身整理衣冠,欣然走到王勃面前,滿堂為之一驚。只聽閻公對著王勃說:“看了你的序文,真不愧是天下奇才呀!”于是請為上座。王勃推辭,說待把文章做完,再恭聽都督的教誨。之后王勃把成文呈給閻公閱覽。閻公大喜,讓滿堂傳閱,莫不驚嘆佩服。
王勃的《滕王閣序》,全文共七個自然段,前三段可以說是帶有客套應酬的目的。此文又題《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作者先對主人閻公及文武陪客孟學士和王將軍,極盡頌美仰望之熱忱;其次是對洪洲地勢、高閣景觀和“勝餞”“偉餞”場面的溢美,這也應視為是對主人閻公的極致稱頌。要說頌美之詞,一段中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八個字可以說是高度概括了。
第二段作者著筆于三秋時序,滕王高閣臨勢的宏偉景觀,給人一種肅穆壯麗之感,這是著重人為景觀的摹寫。第三段則是著意于自然景觀,登樓所望,放眼山原川澤,居高臨下,一覽民居津渡,況是雨后氣象清新,逸興遄飛。作者靈感觸發,更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簡直是神來之筆。只此一句,把序文極富詩意地升華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他的序層層遞進,以上可以說是作者興之所至達到了一個飽和點,然而興盡悲來則是常有之事。第四段有句寫到,“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從“望長安于日下”起后半部,則主要是寫“失路之人”的悲感,或因“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而生的愁思。第五段所指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審梁鴻,都恰是出在所謂的圣主明時。再下作者主張“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窮則益堅”,所謂“北海”“東隅”句,都當是他的自我寬慰之語。
序文第六段,直抒王勃本人之胸臆。他自嘆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有懷投筆,自悲是非謝家之寶樹,卻有意接孟氏之芳鄰。參加這次勝餞,意在喜托龍門,奏高山流水之曲,以求知遇之人,從而委婉地表達了他復雜的心緒。
然而命運偏偏和他過不去。作者寫此序時年二十五六,離別洪都去探望南海作(縣)宰的父親,其父遠貶也是因他而受牽連的罪過。不想返程時,他所乘帆船被大風吹翻溺水身亡。一代天才就這樣過早隕落,誠為可嘆可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