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夏縣縣署與縣學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1-31

夏縣文廟大成殿 (資料圖)

李恩虎

“縣署”,指縣級政府的辦公場所。“縣學”,指古代設于縣的供生員讀書的官辦學校,與府學、州學并稱儒學。科舉制度下童試錄取后方準入縣學讀書,設教諭(八品正學官)與訓導(九品副學官)各一員,入學名額不過數十人。

古夏縣的縣署與縣學今何在?沿著縣城東南和城南方向仔細搜尋,找不到半點痕跡。威嚴壯觀的縣署和文脈興盛的縣學到底在哪里?只能求助于方志,一探究竟了。

筆者依據《康熙夏縣志》中的相關記載,來還原縣署和縣學的歷史風貌,將其斷句,加標點,轉換繁體字,個別字句加注解,整理如下:

縣署在城南門里景守坊地方(今縣城南門坡一帶)。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達魯花赤(元代地方長官的通稱)僧魯創建,周圍俱有夾道,至正七年,縣尹何義重修,成化七年,知縣王徵重修,嘉靖十年,知縣鐘恕修儀門(禮儀之門,強化封建禮制的建筑物,縣署中最為高大雄偉之門),大門上舊有小樓,嘉靖乙卯地震頹毀,知縣王言大始建未成,知縣李溥接修,底績(獲得成功),名曰:惠民樓。萬歷十九年,知縣高奎增修儀門,制稍高,大門外東西各創修廈房六楹(六間),為經受錢糧所,以天地神明紀剛法度為號(宣告),扁(同匾,匾額)之惠民樓。舊建太高,制弗相稱(以前的建筑太高,不合規制),歲久,霪甫傾圯(多雨剛坍塌),知縣高奎改修。

順治六年,逆賊作亂,焚毀衙舍,知縣劉壯國重建大堂五間,堂前卷棚三間,堂口牌坊一座,上書天理、王法、民情六字(意在提醒知縣斷案時要合法、合理、合情),堂下東房六間,吏戶禮三房,西房六間,兵刑工三房(是為六房,與中央六部相對應),左右皂隸房各一間,誡石銘牌坊一座,隸書: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棄,計16字。儀門三間,東西角落各一間,儀門外左右糧房各八間,西南隅寅賓館(客館)一所,大門三間,大堂后二堂(二堂是知縣的日常辦公地,明清時刑事案件在大堂審理,民事案件在二堂)三間左右,廂房各三間,東西庫各一座,二堂后川堂(即穿堂,兩個院子間供穿行的房子)三間,后宅(知縣日常生活起居之地)三堂三間,東西房各三間,四堂三間,東西房各三間,后樓五間,東西房各三間,東西書院各一座,較之舊制,殊覺弘敞壯觀(與以前相比,頓覺寬敞壯觀),大堂東縣丞署一座,西典史署一座(縣丞為輔佐縣令之佐官,典史是知縣下掌管緝捕和監獄的屬官)。

儒學在城東南尊司坊(今夏縣文廟大成殿附近),元至元十四年縣尹申達建,大德十一年縣尹張式,至順二年達魯花赤田葉,至正八年縣尹何義相繼修,明洪武初年知縣閻育修,成化十四年知縣楊通、十九年知縣陳潤重修,學門舊在文廟右,西向,人文甚盛。嘉靖初,改文廟左,南向,科目乏人。萬歷元年,知縣陳世寶復改西向,重修明倫堂(講學之所),后移丈余而高厚,其址于東齊,后創建尊經閣(藏書之地),儒學改觀于昔,而人文后振矣。萬歷三十六年,知縣胡柟祀梓潼帝君于閣上,更名曰:文昌閣,后明倫堂圯壞。

順治十四年,知縣鄭四端重修雨齋,歲久圯壞。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宋國賢重建,東曰修德齋,西曰凝道齋,敬一亭在學明倫堂后。嘉靖元年,知縣鐘恕建,貯御制敬箴五箴解石刻,知縣王言大重修,知縣陳世寶隨明倫堂改建,歲久,圯頹無存。

康熙二十四年,知縣宋國賢重建文昌閣,在東齋后,即尊經閣,魁星樓在儒東南隅。射圃(習射之場)在儒學前左,文廟東廡后,久廢。

縣志里提到景守坊和尊司坊,“坊里”是清代基層行政組織,朝廷在縣城及郊區設三坊:景守坊、尊司坊和南商坊,下轄16個村,在農村設鄉、里、村三級機構:3鄉(孝婦鄉、都南鄉、陽公鄉),21里,150余村。

誡石銘牌坊,是宋代以來立于地方官署中刻有警戒官吏銘文的碑石,上面的16字隸書,意為:當官的俸祿都來自老百姓的血汗,普通百姓容易被虐待欺侮,但上天卻饒不過你。此誡石銘可謂古代官員的座右銘,告誡父母官要常懷敬畏之心,秉公辦事,從政為民。

文昌封為帝君,又稱“梓潼帝君”,始于元仁宗延佑年間,自此文昌帝君便成為讀書人心中的偶像和“保護神”。文昌帝君何許人?其本名張亞子,唐朝越雋人氏,后遷到四川梓潼縣,篤信道教,因廣宣道教教義于四川,被后人敬稱為梓潼帝君。

專放御制一箋和釋五箋的“敬一亭”,全國各處廟學都有。其源于明嘉靖五年,嘉靖帝親自書寫了“敬一箋”,命令北京、南京的國子監修建敬一亭,將他書寫的“敬一箋”石刻碑立于敬一亭內,并要求“天下學校準為定制”,自此,全國廟學紛紛以此為標準,修建“敬一亭”。上述御制敬箴五箴解石刻,就是嘉靖皇帝的五箴石刻碑。

崇文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故歷代官府都非常重視縣學,古夏縣的縣學修建、重修、改建多達十余次,便是明證,其中萬歷年間知縣陳世寶業績突出,可圈可點。當然,該有的標配建筑縣學里一應俱全:明倫堂、尊經閣、東西齋、儀門、大門、教官宅、敬一亭、魁星樓等。

縣志里提及明朝時的學門在文廟之右,后改到左,這正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廟學合一”制。唐朝貞觀四年,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從此,各州縣多于學宮旁建立孔廟,或左廟右學,或右廟左學,或前廟后學等,“廟學合一”遂成定制,歷代沿襲。到明清時,全國孔廟達1560余處,以儒家學說安邦立國,為歷代王朝所倡導,成為古代社會一項重大教育制度。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