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1-30
■暢續長 王濟康

甲辰龍年和著春的韻律來到了,龍文化迅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熱點。著名畫家王宗甲先生的掛歷新作《飛龍在天》,以其新奇的構圖立意與激揚的藝術語言,在諸多的臺歷掛歷中讓人耳目一新,引起了美術界乃至整個文化界的關注,其中蘊含的龍文化符號與時代精神元素的完美結合更是將美術的表現力發揮到極致。
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圖騰的標志。世間本無龍,亦無神,但遠古時期的先民們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與信仰,憑借豐富的想象力與藝術創造的特殊才華,設計出了能夠主宰大自然的神龍。這神龍可以興云布雨、翻江倒海,可以驅災去禍、降福送瑞,可以懲治邪惡、伸張正義,可以遨游九天、駕馭宇宙,雄視萬物且掌握人類生死命運……于是,一部中華文明史,即是一部龍文化史,龍的信仰與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密切相關,龍鳳呈祥、龍騰虎躍、龍興華夏、龍飛鳳舞、虎踞龍盤等龍文化語言符號,層出不窮,時有誕生。更重要的是,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化身,其扶搖蒼穹的雄姿,深切寓意著中國人的飛天夢想。
王宗甲先生的《飛龍在天》可謂甲辰之年龍文化的代表作。整幅作品可謂古老與現代的完美對接,契合著中華民族對未來及宇宙空間的無限想象與勇敢實踐。一條五彩巨龍騰飛于高空長天,一個身穿白色宇航員服裝的中國娃高舉著宇宙飛船的模型,充滿自豪與幸福,似向全世界宣告,龍的傳人正在無限浩渺廣闊的星漢間自由翱翔,龍騰華夏、龍騰宇宙正在成為現實。眉飛色舞、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不僅英氣勃勃,且周身透出民族精神與意志品格,張揚的表情與動作里充滿對未來世界的熱切向往與希冀,它以美術的線條和無聲的語言向世人宣告,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實現,未來對浩渺宇宙更多的探索,將寄托在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身上。
王宗甲先生豐富的國學知識儲備與濃厚的中國畫功底,決定了他進入創作狀態后揮灑自如、縱橫馳騁的思維能力與畫面張力。畫面中的龍與中國娃構成了作品的雙向高光亮點。作者筆下的龍,不僅體勢強悍、沖天而起,連環盤曲、大氣磅礴,更因為其頭部與龍趾的逼真細膩而增其無往不勝的氣概。龍眼、龍須、龍口是龍頭的核心所在,點點威嚴,筆筆精到;而龍趾則更其細膩,著力亦甚多,比一般傳統畫作中的龍趾更大,龍甲更長,象征著中國龍的時代腳步更堅定、更穩健,雄風四起、力捍乾坤,與中國娃的活潑靈動、聰慧機睿之美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比。整幅畫面中黑與白、亮與暗、實與虛的設定布置合而成為中華龍文化的現實版創意之作,其強大的視覺沖擊力與震撼人心發人深思遐想的藝術效果讓人嘆服。
王宗甲先生以畫馬名世,他的《鐵流頌》曾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中央大廳六年,他的《盛世騰龍》被人民大會堂永久收藏。一代畫壇宗師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高度評價王宗甲先生的作品“氣勢雄渾,筆力矯健,殊為難得”。更為難得的是,王宗甲先生永遠行進在探索進取的道路上,馬年畫馬,兔年畫免,龍年畫龍,年年如此,堅持了36年。《飛龍在天》即是他交給龍年新歲的一份提振士氣、鼓舞人心的賀禮。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