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23
河東運城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這里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因為歷史名人眾多,也衍生了豐富的成語、典故,至今廣為應用,世代流傳。
□王安吉

臨猗文化人趙興中講述猗頓故事 記者 薛麗娟 攝
◆猗頓之富
【釋義】
猗頓:春秋時魯國人,后遷徙猗氏,家境富裕。猗頓之富,意指像猗頓那樣富有,泛指擁有巨額財產。
【出處】
《史記·秦始皇本紀》:“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猗頓之富。”
【故事】
猗頓,戰國時期的工商業者,原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貧寒書生。他在生計艱難時,聽到范蠡棄官經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問術”。陶朱公對他說:“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牛、馬、豬、羊、驢)。”于是,猗頓按照陶朱公的指示,遷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在猗氏南部畜牧牛羊。
后他又兼營鹽業,生意昌隆,財富直比王公大臣,成為與陶朱公范蠡齊名的巨富,后人用“陶朱猗頓之富”來形容某人富可敵國。
猗頓墓碑文稱:猗頓生前“富甲天下”“或者急公奉餉,上有利于國;或者憫孤憐貧,下有濟于民”,他懂得“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的道理。猗頓生活于動蕩的春秋戰國時期,一旦有因戰爭、土地兼并、災禍而背井離鄉的百姓投奔猗頓時,他便敞開濟世之懷接納他們,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他們解決衣食住行,安排他們力所能及的活計,帶領大家走向富裕的道路。
◆馳名天下
【釋義】
馳:傳揚。形容名聲傳播得很遠。
【出處】
《太平御覽·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牸。’于是乃適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以興富于猗氏,故曰猗頓。”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涑水》:“貲擬王公,馳名天下。”
【故事】
《史記集解》引《孔叢子》說:猗頓原籍魯國,“耕則常饑,桑則常寒”,饑寒交迫,艱難地生活著。正當他為生活一籌莫展的時候,聽說越王勾踐的謀臣范蠡在助越滅吳,輔成霸業后,棄官經商,“君不見范蠡謀成吳社屋,歸來扁舟五湖曲。之齊之陶變姓名,治產積居與時逐”。(《送朱道原歸京師》明·袁華)遂成大富,因號陶朱公。
猗頓羨慕不已,試著前去請教。陶朱公十分同情猗頓,因他當時十分貧寒,沒有資本,無法經營其他行業,便讓他先畜養少數牛羊,漸漸繁衍壯大,日久遂可致富。
猗頓按照陶朱公的指示,遷徙西河,在猗氏南部畜牧牛羊。由于猗頓辛勤經營,畜牧規模日漸擴大,“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成為與陶朱公齊名的巨富。
因起家于猗氏,遂號猗頓。致富后的猗頓為了表達對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臨猗縣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廟。
◆五斗先生
【釋義】
斗是古代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指酒量大、性情曠達的人。
【出處】
《新唐書·王績傳》:“其飲至五斗不亂,人有以酒邀者,無貴賤輒往,著《五斗先生傳》。”唐代人王績性情曠達,嗜酒如命,著有《五斗先生傳》,說自己常常一喝就能喝光五斗酒,所以就用“五斗先生”作為自己的別號。
【故事】
王績,唐代醫生、著名詩人,字無功,號東皋子。其兄王通亦是當時名醫,績嘗任秘書正字,后借故辭歸,專心以醫藥濟人。王績自幼好學,博聞強記,15歲時游歷京都長安,拜見權傾朝野的大臣楊素,被在座公卿稱為“神童仙子”。王績性情曠達,嗜酒如命,還好彈琴,曾改編琴曲《山水操》,為世人所賞。他最大的成就在于詩歌,有《王無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績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際,曾三仕三隱,心念仕途,卻又自知難以顯達,故歸隱山林田園,以琴酒詩歌自娛。他曾在隋代任秘書省正字,初唐時,以原官待召門下省,后棄官隱居于故鄉東皋村。
◆張儀折竹
【釋義】
竹,古代用竹制成竹筒,用以寫字。張儀折竹,說的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張儀刻苦學習的故事。同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聞雞起舞等成語典故意思基本相同。
【出處】
《龍文鞭影·卷三·四豪》:“服虔賃作,車胤重勞。張儀折竹,任末燃蒿。賀循冰玉,公瑾醇醪。”
【故事】
據史料記載,張儀,魏國安邑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作為戰國時期魏國貴族后裔,年輕時的張儀家道已經敗落,家境貧寒。據載,張儀完成學業游說諸侯時,楚國國相邀請包括張儀在內的門客喝酒,席間,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是張儀拿的,就說“張儀貧窮,品行不端,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并因此受到羞辱,說明張儀當時家境確實貧寒。正因家境貧寒,為了糊口謀生,張儀曾經替人抄書。在抄書過程中,遇到沒有見過的好句子,他就寫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再折竹刻寫,久而久之,就集成冊子。這估計就是最早的摘抄本吧。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澤被后世
【釋義】
澤:恩澤,恩惠。被:覆蓋的意思。恩惠遍及后人。
【出處】
陶鑄《崇高的理想》:“李冰父子為了解決當時成都平原的水利問題,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終于修成了澤被后世的都江堰。”
【故事】
李冰,衛國永澤(今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郊斜村)人,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太守。期間,他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修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李金山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
他修完都江堰后,在四川什邡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于此,葬于洛水鎮旁邊的章山之上,被后人尊為川主。在洛水旁邊的高景關和洛水之間的地段關口兩側,后人修建有大王廟、二王廟紀念李冰父子。
◆汗牛充棟
【釋義】
棟:棟宇,房屋。本意是指用牛運書,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書,要放滿整個屋子。形容藏書很多。
【出處】
唐代柳宗元的《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陸文通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謂書籍存放時可堆至屋頂,運輸時可使牛馬累得出汗。
【故事】
“汗牛充棟”成語雖出自河東大家柳宗元之手,但又涉及一人,那就是唐代大學者陸質。
陸質,吳郡人,本名淳,避憲宗名改之,質通經學,尤深于《春秋》,少師事趙匡,匡師啖助。
唐代中葉,學術界興起了一個新《春秋》學派。這個學派以啖助、趙匡為先驅,陸淳為集大成者,對當時學術界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唐代學者陸質為人勤奮,好讀書,還喜歡藏書,且對孔子的《春秋》特別有研究,著書《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柳宗元對他的治學嚴謹深表敬佩,他在陸質死后在《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中言:“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