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16
□黃逸
史學家葛劍雄曾說:“傳世的家譜大多是清代和民國時期修的,明代的已經不多,此前的基本沒有,所以家譜資料一般只能用于研究16世紀以后,少數可上溯到13世紀中葉至14世紀,極個別才能推算得更早。”
目前公認最早的族譜是周代《世本》,原書已佚,今存輯本。記錄了帝王、諸侯、大夫的家族世系。據考證,《世本》應出自小史(官名)之手。小史作為“掌邦國之志,奠世系,辨昭穆”的官員,專門記錄貴族血脈傳承,即譜牒,確保王族婚姻門當戶對,避免近親結婚,并為選定繼承人、安排祭祀等,提供佐證。
譜牒最初只能王家編修,普通貴族家都沒有。漢代時,氏族譜逐漸替代了譜牒,編輯也走向標準化。一是通過圖表,輔以文字,標出家族世系的傳承;二是通過敘述,記錄家族世系的傳承。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私家之譜才出現井噴式增長。宋代出現平民家譜,此時家譜已無選官、婚姻等作用,精神倫理價值成主導,以歐陽修、蘇洵體例最著稱。二人都主張“斷自可見之世”,每五代一圖,“下到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避免繁復。歐陽修的體例是表格式,每一行是一代;蘇洵的體例近似樹狀圖,被稱為“垂珠式”。
明清平民家譜數量激增,質量卻不太好,許多出自譜師、譜匠之手。據學者車興明考察,在浙江省瑞安市、福建省寧化縣、江西省吉安市等地,至今仍有譜師,主業是印刷。當地家族三十年修一次譜,族長請譜師到宗族祠堂工作并居住,選吉日“開譜局”,即將4萬多木活字的檢字盤在祠堂中擺好。修譜需一年。
修譜師須檢字、排版、印刷,還要會寫文章,一個家族幾千人,要一一確認名字。經驗豐富的修譜師會提出建議,比如閩粵一些客家人本屬小姓,來源不清,便建議說是東漢末年,或“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時遷入,其中多貴族后裔,即“攀古人之顯者而祖之,系無所承,即向壁虛造不可知之人”。但史學家葛劍雄指出,當時南遷不大可能跑這么遠,也不可能近千年還沒融入當地,這是刻意與重大歷史事件掛鉤,不可盡信。
(《北京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