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22
在中華文明詞匯庫中,有許多典故出自河東,見證著河東的古老厚重文明。僅與舜帝德孝文化有關的詞匯便有不少。如:“祖述堯舜”,語出《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意為孔子遵循堯舜之道來治理天下。儒家以孝悌為先,故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述“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在河東這一地區,出現堯舜禹三位偉大首領。禪讓與孝悌,作為標簽,讓那個時代成為歷代儒家追尋的理想社會。
□王安吉

孝感動天
◆祖述堯舜
【釋義】
孔子遵循堯舜之道。
【出處】
《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故事】
孔子繼承堯舜,以文王、武王為典范,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樣沒有什么不承載,沒有什么不覆蓋。《中庸》以孔子為典范,盛贊他的德行,為學者塑造了一個偉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為后代人永遠學習與敬仰的楷模。
就連至圣先師孔夫子都遵循堯舜之道,足見堯舜的神明和偉大。
堯是傳說中中國的第一位帝王。他體格魁梧,聰穎仁愛,光明磊落,謙遜節儉,寬容禮讓。年老時,推賢舉能把帝位“禪讓”給行事深謀遠慮、仁義禮讓、講話誠實守信、和藹可親的虞舜,形成“堯天舜日”之盛世。
◆堯天舜日
【釋義】
堯、舜在位的時期。原用以稱頌帝王的盛德。后也比喻天下太平。
【出處】
《論語·泰伯》:“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謂堯能法天而行教化。后因以“堯天”稱頌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宋代文珦《潛山集·卷九·梅雨》詩:“堯天舜日遠,懷抱若為舒。”也作“舜日堯年”。
【故事】
舜繼堯之后,定都蒲坂(今永濟市),他心系天下,施德于民。
“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史記·五帝本紀第一》)他大施仁政、定法典、選人才、治荒洪、播五谷、勤躬耕、創建五常、統孝天下。舜繼承堯的做法,啟用賢能,委托大禹、后稷、皋陶、伯夷、契、龍等二十二位賢能大臣,在水利、農業、刑律、典樂諸方面進行了治理、開發、研討、發展。《史記·陳杞世家第六》中說:“舜之德可謂至矣。”舜帝所締造的“德孝”風范,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民風、社風、國風,源遠流長,世代傳頌,植根華夏,享譽全球。
◆出口成章
【釋義】
意為說出話來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作詩文不必起稿。
【出處】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淮南子·修務訓》:“舜二瞳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
【故事】
相傳虞舜行為和言論都很規范。據說,舜生下時眼睛就和一般人不同,每只眼睛有兩個瞳孔,所以看東西比一般人看得透,看得遠。一只眼睛實際就是兩只眼睛重疊,對人對事都看得清楚明白,做起事來都合乎道義,說出話來就是一篇文章。
◆南風歌
【釋義】
相傳為虞舜時歌唱運城鹽池和人民生活關系的歌謠。此古謠借舜帝口吻,說世間萬物迎承薰風的恩澤,抒發了中國先民對“南風”既贊美又祈盼的雙重感情,表達了作者為民著想,以民之憂為己之憂的思想。
【出處】
《史記·樂書》:“故舜彈無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
陟彼三山兮商岳嵯峨,天降五老兮迎我來歌。有黃龍兮自出于河,負書圖兮委蛇羅沙。案圖觀讖兮閔天嗟嗟,擊石拊韶兮淪幽洞微,鳥獸蹌蹌兮鳳凰來儀,凱風自南兮喟其增嘆。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故事】
舜生于蒲坂興于蒲坂,受禪于堯,身負眾望。以孝興天下,定五刑,通度量,明音律,學禮制,作為一代賢明君王,勵精圖治,富民興邦,使部落聯盟過渡到國家雛形,開辟了中華民族步入文明的歷史道路,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石。舜的時代,是中國農業文化成熟時期。農耕生產的經驗和能力是取得社會地位重要條件,傳說他的先祖虞幕能“聽協風”,就是擅長觀察天氣變化,幫助人民種好莊稼。舜也是農業生產的好手,他躬耕歷山,因為莊稼長得好,遠近人們都來參觀學習。他還是建房、淘井、捕魚、制作陶器的好手。加上他孝敬父母、樂于助人,在當地威望越來越大。最終為堯王選中,受禪為王。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仿佛是自吟自唱,陶醉于百花芬芳,又好像是擊節高歌,胸懷天下之志,許許多多難以言表的情懷蕩漾胸中。全詩詩句錯落,詩節對稱,押韻講究,辭達意顯,體現了典型的楚辭風格。
◆舜耕歷山
【釋義】
虞舜自小家境清貧,從事各種體力勞動,他在歷山(今垣曲歷山舜王坪一帶)耕耘種植,在雷澤打魚,在黃河之濱制作陶器,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為養家糊口而到處奔波。
【出處】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載:“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
【故事】
《孟子·離婁章句下》“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舜,虞舜。姓姚,名重華,河東永濟人。傳說舜的生母去世早,繼母經常虐待舜,甚至常唆使丈夫(瞽叟)和親生兒子(象)加害于舜,但舜命大,屢次逃脫了死亡厄運,且不記恨,依舊孝敬父母,關愛弟妹。舜在歷山耕作期間,仍舊不違孝道,大地鳥獸皆為之感動,便有“象可代其耕,鳥可代其耘”之說。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制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里,人們都愿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他牛羊,還為他修筑了倉房。且舜待家人“大賢大度”,待異類也有一顆善意的心。
◆孝感動天
【釋義】
虞舜的孝心感動了上天。
【出處】
《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第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虞舜的孝心感動了上天。
【故事】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生于蒲坂興于蒲坂,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記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后人有詩贊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