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28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離夏縣縣城不遠的裴介鎮,有一座墻下關帝廟,這是目前山西省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村級關帝廟。在當地甚至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關帝廟堂滿天下,除了解州數墻下。”
到底是什么樣的規模和特點,讓一座深藏于鄉間的關帝廟有如此底氣,令人不禁想去探尋一番。

古亭下的人間愜意
暑氣蒸人,熱浪滾滾迎面撲來,讓人汗流浹背,而當來到墻下關帝廟時,卻感到意外涼爽。透過斑駁的樹影,只見古色古香的紅墻根下,三三兩兩的老人圍圈而坐,悠閑地聊著天。
緊挨村中大路的古建,是墻下關帝廟的樂樓,也就是戲臺。據夏縣文旅局文物股股長黃永久介紹,以前樂樓外還有山門,只可惜被拆除了。此戲臺是過路戲臺,人可以直接從臺下穿過,不影響上面唱戲。
穿過戲臺,進入廟內,眼前的一幕讓人震撼。正午陽光熱烈而刺眼,雕梁畫棟的古亭下卻一片陰涼,里面坐滿了老人,他們扎堆打著牌、聊著天、納著涼,一派怡然自得、安靜祥和之景。
“活化利用是對古建筑最好的守護,且越有人氣,建筑越長久。歷史建筑有人氣才有生命。”黃永久說。現在墻下關帝廟也是村里的老年文化活動中心。
戲臺為明代建筑,分上下兩層。墻下關帝廟的文物保護員景小龍帶記者從戲臺東側的木樓梯,登上了二層。腳下均是木板鋪就,踩在其上,鏗鏘的聲音不斷傳來,仿佛臺上演繹百味人生的生旦凈丑,臺下觀眾的喝彩聲、鼓掌聲就近在眼前。
墻上有放燈的小洞,梁柱間木雕龍頭栩栩如生,處處彰顯著古人的匠心。
臺上分前臺、后臺,出入的門欄上分別刻有“不大地方可作家國天下,尋常人物能為文武鬼神”“一聲占盡秋江月,萬舞齊開玉樹花”,門楣上是“遏云”“振葉”,形容臺上的表演是多么精彩,響遏行云、聲振林木。最中間的墻壁上是“玉振金聲點破炎涼世態,清歌妙舞曲傳古今人情”,可說此處的三副聯極具特色,道盡了戲劇的奧妙和魅力。
樂樓前面是看亭,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四周飛檐翹角,殿頂琉璃溢彩。所謂看亭,就是供老百姓看戲之用。此看亭雖是清代所建,但木雕、彩繪、琉璃等異常精美壯觀、氣象不凡。
看亭的木柱上釘有兩個鐵環,據說是拉布之用。古時講究男女有別,但男女老少都愛看戲,怎么辦?老人和婦女、小孩坐在亭中看戲,年輕人一般是站在戲臺和看亭之間的空地上看戲。

古建中的匠心獨運
看亭后面便是獻殿。從殿前的斗拱和殿內的梁架結構不難看出,粗獷的元代風格,原木料做梁,自然成型。
據黃永久介紹,獻殿的通間大額枋、象鼻拱、斜拱,都是宋元時期古建的典型特征,尤其象鼻拱,是晉南元代建筑所獨有,其他地方十分少見。
獻殿和正殿由卷棚連在一起,三間四檁,不僅遮蔽風雨,利于排水,而且擴大了空間,便于百姓祭拜。
正殿高于前面的幾座建筑,為明代所建,清代增高,十分雄偉壯觀。殿前的木柱下都有高約半米的石礎,上雕飛龍,也不知古人是費了多大的力氣才將宮殿增高。殿外檐柱額枋鏤空雕花,殿內的關帝像頭戴冕旒坐于正中,莊嚴肅穆。
正殿兩側,分別有三王祠和土地祠。三王祠,供奉著牛王、馬王、龍王,后因供奉觀音,也叫觀音堂。在西側的土地祠中有一石刻,記載了關帝廟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進一步證實了這座古廟的歷史悠久。
據景小龍介紹,當年正殿后還有寢宮、鐘鼓樓、東西廂房等,雖已被毀壞,不能重建,但多年來相關部門一直在對其進行修繕保護。
古廟里的真情故事
為什么墻下村會有如此規模宏大的一座關帝廟?
那還得說起村中康熙年間出的一位大官——張潤民。張潤民中進士后,官至河南通省學政,相當于現在負責視察、監管教育行政部門工作,門下學生無數。
村里人提起他,說的都是張潤民的小名——張學道。至今村中老人隨口就能說出,“學道下河南,假銀帶回幾竹籃”,形容當年張學道的官位之高和財富之多。
據說,張學道的成長之路與關公分不開。離墻下村不遠處的高家埝,以前有座學堂,張學道每天都要路經關帝廟,天不亮就去上學。別人上學需帶燈籠照路,而張學道上下學時都月光明亮,傳說是“關老爺給亮燈”。
張學道中進士,在朝廷為官,其弟妹留在村中,會幫著他修建關帝廟。后來,張潤民告老還鄉后,繼續與大家一起參與修廟事宜。
看亭兩側存有明清碑刻8通,記載了墻下關帝廟的重修事宜,有4通都與張學道有著密切關聯。其中一通碑上的關帝線刻像,很是少見,十分珍貴。只見關帝手捋長須,威風凜凜,面上有七顆痣。相傳,這是關帝的真身像,正是張學道當年修廟時,請能工巧匠所刻。
“說起學道,村中人人皆知。”看亭下閑聊的七八十歲的老人說,“規模最大、最好看的看亭就是他修建的。”
在這片大地上,關公文化早已深深根植老百姓心中,他們待人以仁、誠信忠義、向善向美、愛國愛家。他們多年如一日,守護著這座關帝廟,這里做過村委辦公室、衛生所、學校,被較好地保存了下來。如今,這里成了村民的娛樂、悠閑、文化活動中心,不知留住了多少人的記憶,撫平了多少人的鄉愁。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