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芮城六種模式為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13

記者 范 娜 通訊員 曹 飛

盤活集體“三資”效益初顯,農戶股權分紅“坐地生錢”,因地制宜推廣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捷報頻傳……

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芮城縣緊緊圍繞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富民強縣根本,立足本地實際規劃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通過6種發展模式,破解集體經濟發展中“資金、人才、可持續性”欠缺等問題,助力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黨建引領

芮城縣北依條山,南臨黃河,境內北高南低,一面陽坡,轄8鎮2鄉15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4萬,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由于沿山一帶資源匱乏,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薄弱、扶持合力不足、典型引領不強。

針對此情況,芮城縣加強黨對農業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鼓勵黨支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舉措,將村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村集體以資金或土地入股,結合本村資源、資產情況確定合作社經營項目,推動鄉村治理良性發展,全面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依托該模式,南磑鎮東張聯村黨支部將村民1600畝閑置耕地集中流轉,合作社統一經營,按照春秋兩料收益,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10萬余元收益。

盤活“三資”

為進一步促進農村集體資產的規范有序管理,盤活利用農村集體資產,維護農村和諧穩定,今年以來,芮城縣高度重視農村資金、資源、資產盤活利用工作,將“清化收”作為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重要內容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舉措,引導各村集體“從不規范合同中挖潛力、在陳年舊賬中淘金子、向新增資源要效益”。

通過“縣主導、鄉主責、村主體”原則,各村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等民主公開程序,依法依規對問題合同內容進行完善,對債權債務進行分類化解處理,積極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開發荒溝荒坡增加村集體土地等資源。

通過“合同專項清理整治”,陌南鎮東窯村將早年低價發包的200畝機動地收回,以每畝880元的價格重新發包,僅此一項每年可為集體追增收入17.6萬元。

股權分紅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有效勞動力、高學歷人才等外流率也在逐年上升,很多偏遠山村成為“61、38、99部隊”(即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土地利用率逐年下降,個別地塊甚至出現撂荒現象。為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近年來,芮城縣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全面摸清集體家底,鼓勵村集體以資金、土地等形式入股本地企業,通過分紅,實現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雙提高。

通過理順產權關系,永樂鎮蔡村以土地入股轄區斯普倫迪生物有限公司,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加10萬余元收益,真正讓村民過上了“土地入股地生金”的好光景。同時,該村還依托區位優勢,建設商住樓和冷庫,通過出售、承包、租賃、入股等辦法,增加集體收入80萬元,實現集體經濟由弱到強的華麗轉變。

龍頭帶動

一是發展畜牧養殖。依托溫氏集團進駐芮城的優勢,芮城縣積極構建“公司+集體+農戶”“產、供、銷一條龍”生產經營模式,確定了陽城鎮常村、西陌鎮西陌村等6個村與溫氏集團合作,發展以養豬為主的養殖業。以陽城鎮常村為例,建設一個存欄660頭的養殖小區,項目總投資106.4萬元,每年就可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9.3萬元-19.86萬元。

二是發展光伏發電項目。依托中條山一面陽坡優勢,芮城縣牢牢抓住光伏、旅游、特色產業及鄉村振興項目等發展機遇,采用“農林光互補”的用地模式,在沿山村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光伏板下發展油牡丹種植,每年為山區村集體經濟帶來收益34萬元以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贏,將荒山變成造福一方百姓和縣域經濟的“聚寶盆”。

化管為服

為充分調動農戶產業發展積極性,破題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曇花一現”現象,芮城縣積極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

通過“社會化服務組織+集體+農戶”的模式,村集體與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簽訂合同,負責發動群眾、統計面積、協調矛盾等,將全村零散的土地整合打包交由社會化服務組織全流程托管。

今年以來,學張鄉將全村土地按地力、水利條件等劃分為3類,再對每類地按照歷年收成的平均值劃定基礎產量,在每季農作物收獲時由村集體、農戶和農業公司三方組織專人分類匯總產量并核算分紅,在扣抵農戶保底款、澆水款、農資及作業費用等成本投入后,由村集體與托管主體在核定產量基數的基礎上,按5:5比例進行第一次分紅。超出產量基數部分,考慮到托管主體的科技及管理投入,由農戶、村集體、托管主體三方按1:2:7進行第二次分紅。按照當地糧食收購市場價核算,正常年份每畝地可為集體增收200元。以學張鄉窟垛村為例,該村集中托管耕地2000畝,每年可為集體經濟增加40萬元收入。

因地制宜

依托傳統農業大縣基礎,芮城縣將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戰略興作為重要抓手,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因需施策,蹚出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

風陵渡鎮北節義村利用毗鄰348省道交通便利的地理優勢建設果品交易中心,輻射帶動周邊3000余畝桃、梨的種植與交易,每年為村集體創收5萬余元;南磑鎮南磑新村將本村櫻桃種植能手集中起來,依托業已成熟的櫻桃采摘、分級、收購、物流和銷售產業鏈發展溫室大棚櫻桃種植,實現從大田櫻桃到大棚櫻桃的跨越,創下一座大棚年收入16.2萬元的記錄;依托香椿產業優勢,大王鎮黨委組建香椿產業黨組織,推動村集體經濟整鎮聯合發展模式,在金盆村流轉63畝土地集中建起13座香椿大棚,建成香椿產業園區,由各村黨組織認領,后備干部協同技術能手具體負責日常管理,每畝每年可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3.6萬元。

截至目前,芮城縣村集體經濟年度收入達到4700萬余元,其中經營性收入占比達到43%,收入超過10萬元的行政村占比82.8%,農村集體經濟正成為芮城縣全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